彭云山覺得,自己不能再中庸地去一邊維持眼前的工作,一邊面對上任留下來的殘局和稀泥。
東江那邊,他要面對的是一個步步緊逼的董新澤,一個懂得運用一切可以調(diào)動起來的資源來攪亂視野的高和。與彭云山和董新澤都不同,高和屬于很會經(jīng)營的人。
為了接近某位老領導,據(jù)說他曾經(jīng)與一個畫行聯(lián)手,故意炒高了那位老領導的書法作品的價格。
當然,最后買單的是他底下的企業(yè),而得到實際利益的是那位領導,高和也自己由此打開了工作與升遷的新局面。
這一切,還都貌似合理合法。
彭云山對這一點十分鄙視,高和這招還不是從古人智慧里得來的精華:清朝官員到北京行賄,先要按規(guī)矩到琉璃廠的字畫古董店問路,講明想進某大官多少兩銀子之后,字畫店老板就會很內(nèi)行地告訴他,應該送一張某畫家的畫。
收下銀子后,字畫店的老板會到那位大官的家里,用這筆銀子買下那位官員收藏的這位畫家的畫,再將這張畫交給行賄者。
行賄者只要捧著這張很雅致的毫無銅臭的禮物登門拜訪,完璧歸趙,行賄就高雅地完成了。這里的一切都是合法的,字畫價格的模糊性提供了安全性。
如今,都知道給領導送畫,也都知道某些畫可能價值不菲,所以高和很聰明地沒有選擇送畫,而是反過來操作,收到的效果是一樣的。要說這種智慧,誰都知道,這種做法誰都明白,可是沒幾個像高和那樣真的很諂媚地去做。
董新澤和彭云山對于高和的看法上,曾經(jīng)是空前一致,但是依然沒有阻礙高和當上副市長。
如今人家是兩人搭班子謀發(fā)展,或許董新澤正是在利用高和在這方面上通下疏的優(yōu)勢,首先在財政投資上搶得先機。
相比東江那邊,下有可以忍辱負重的李開云,上有心機頗深的高和、風格硬朗豪放的董新澤,彭云山覺得自己身邊的確太需要良將和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
打量打量周圍,他有的就是暫時無法真正啟動的小人物周倜,還有一個看來十分交心,客觀上經(jīng)常阻礙他想法付諸實施的市委書記方明山。
為了搶得先機,彭云山主動約見了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