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歷史的風浪(1)

中國高層經濟智囊 作者:杜博奇


歷史總是在欲揚先抑中頓挫向前,置身其中的人們命運沉浮、悲喜由之,讓后來者徒生感慨。

時光倒流,上世紀中葉,正是社會主義建設的艱難探索時期,在貧困和饑餓的陰云籠罩下,許多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那一時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和難以磨滅的記憶。

急于求成的“大躍進”,幾乎摧毀了我國的經濟生產框架。1959年夏召開的廬山會議,不僅沒有糾正以往的錯誤,還引發(fā)了一場更加錯誤的“反右傾”政治斗爭?!胺从覂A”斗爭的嚴重后果是使黨內民主受到嚴重損害,“左”傾錯誤長時間持續(xù)下來,風潮延伸至經濟領域,引發(fā)令人匪夷所思的倒退。

1957年到1960年,鋼鐵工業(yè)造成的消耗和浪費大量擠占了其他生產部門的資源,農業(yè)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在天災人禍所共同作用下,中國經歷了震驚中外的三年(1959年~1961年)國民經濟“嚴重困難時期”。

由于當時“一大二公”的經濟體制,農民被集體勞動的生產形式牢牢拴在以人民公社為單位的土地上,幾乎不存在人口流動。大饑荒來臨時,地方政府為了政治需要,封鎖消息,用強硬行政手段干預饑民“逃荒”,從而導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部分重災區(qū)甚至發(fā)生了“易子相食”的慘劇。

這一切給當時剛滿10歲的周其仁留下了深刻印象。身處如此劇烈顛簸的社會,任何個體都不可能逃脫形勢的擺布,眼見種種荒謬現(xiàn)實,只能聽之任之。周其仁少年時代在迷惘與困惑中度過。

1966年,周其仁初中畢業(yè),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失去了繼續(xù)讀書的機會。1968年12月,毛澤東發(fā)起“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全國掀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高潮。周其仁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從1968年一直到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0年間,他一直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進行勞動鍛煉,期間還在完達山做了7年的獵人,這與其現(xiàn)在的經濟學家身份形成鮮明對比,頗有幾分傳奇色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