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p>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我知道了,聰明的人實行得過分了,愚蠢的人達不到它的標準。中庸之道不能弘揚,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實行得過分了,不賢的人達不到它的標準。這就好像人們沒有不需要吃喝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出滋味。”
人生謀略
我們經常有這樣一種壞習慣,那就是越是普遍存在的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就越容易被我們視而不見,因為我們已經對此習以為常了,覺得它沒什么了不起的,中庸的道理就是這樣。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經常會發(fā)生騎驢找驢的現(xiàn)象??鬃诱J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夠普遍實行,是因為那些所謂的聰明人太“聰明”了,處處要顯示出自己的智慧來,結果反而畫蛇添足,凡事都做過了頭,甚至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殊不知,“聰明”的智慧應當自然而然地流露,要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之上,事情要做到恰到好處的地步,決不能為了聰明而聰明,不懂得這一點,就不可能做到“中庸”。
中庸智慧的核心是恰到好處、適可而止,無過之亦無不及。大軍事家曹操可謂深諳此道。據《三國演義》一書中講,曹操攻下張魯的老巢南鄭,取得重大的軍事勝利。這時,謀士們紛紛進言,勸曹操乘勝進軍,直取益州。主簿司馬懿認為,此時劉備剛剛滅掉劉璋,全蜀上下并未歸心,益州一勝,再乘勢進兵,劉備之軍勢必瓦解,這個天賜良機不應當失去。謀士劉曄也認為,一旦錯過戰(zhàn)機,劉備安定蜀民,據守關隘,日后就難以消滅了。
曹操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奪取益州的時機還不成熟,因為劉備此時剛剛奪取勝利,軍力旺盛,士氣高漲。另外,盡管孫劉兩家矛盾不斷激化,然而一旦曹操的拳頭伸得過長,后方必然空虛,那么此時作壁上觀的孫權絕不會袖手旁觀,失此良機,而很可能繞過荊州直襲許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更應當適可而止,按兵不動,而不能頭腦發(fā)熱,圖一時痛快。后來的事態(tài)發(fā)展,就證明了曹操的決策是正確的。能以“中庸”之道行事的人,一定是真正的智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樣我們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和智者。
與那些所謂的聰明人相似的是那些愚蠢或者遲鈍的人,他們思維遲鈍,行動較慢,做事情不是過了頭,就是達不到正常的標準,所以,他們離中庸的境界也有很大的差距。
有兄弟二人,差不多同時受雇于一家超市,一開始他們都從最底層的工作干起。工作半年之后,哥哥受到總經理的重用,職位一升再升,不到一年就當上了部門經理。而弟弟就好像被遺忘了似的,還在原地踏步。弟弟百思不得其解,終于有一天他忍不住了,向總經理提出辭職,并且抱怨總經理待人不公平。
總經理耐心地聽完這個弟弟的牢騷。說實話,他也知道這個弟弟人品不錯,可是總覺得這個弟弟工作干得不到位,好像總是缺點兒什么。他忽然有了一個主意,于是說:“我想請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一看那里有什么東西正在出售。”
弟弟對總經理的要求有些疑惑,不過他還是去了,并且很快從集市上回來了。他說:“剛才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p>
“一車土豆大約有多少袋,多少斤?”總經理問。弟弟不知道,只好跑去問,回來后說有40袋?!?0袋土豆要多少錢呢?”弟弟還是不知道,不得不再次跑到集上打聽。總經理看著跑得氣喘吁吁的弟弟說:“請你在這兒休息一會兒吧,看看你哥哥是怎么做的?!闭f完便把哥哥叫來,對他提出了同樣的要求。
不一會兒,哥哥從集市上回來了,他向總經理匯報說,到現(xiàn)在為止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有40袋,價格適中,質量很好,他還順便帶回來幾個土豆讓總經理看。又說,這個農民明天將帶幾箱西紅柿到集市上,價格還算便宜,可以從那里進一些貨。他想這種價格的西紅柿超市可能會要,所以他不僅帶回來幾個西紅柿做樣品,還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現(xiàn)在正在外面等著呢。
應該說,這位哥哥的行為最接近中庸之道,因此他可以在立身處事之時處于領先的位置。那些所謂的智者,也就是有小聰明的人,其行為超過了中庸,而愚者的行為又不及中庸,所以在生活中只有亦智亦愚的人才能真正獲得成功。亦智亦愚就是該智的時候智,該愚的時候愚。換句話說,那些愛耍小聰明的人要收斂一點不必要的顯露與鋒芒,那些愚笨的人要多一點勤奮與努力,這樣就可以不斷趨于中庸的境界了。
同樣,那些賢明的人,因為實力強,精明能干,對自己難免高標準、嚴要求,做起事來就容易過頭;不賢明的人,能力弱,反應慢,做起事情來自然就可能“欠火候”。這兩類人都應該多多審視自己的行為,賢明的人在工作時要稍稍松口氣,不賢明的人要時刻鞭策自己加倍努力。
中庸的道理其實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為什么這么說呢?《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了晏嬰的一段話,晏嬰說,做湯要在水里放上醬、醋、鹽、梅等佐料,與魚、肉一起烹,每一樣東西分量都要合適,少了加一點,多了去一點,這樣才能做出美味的湯來,這其中就是中庸的道理。對于人們不能行中庸之道的原因,孔子認為就如同“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的道理一般,就像人們每天都在喝湯,可是卻很少有人真正品味其中的“滋味”。中庸之道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人們稍有遵循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人們卻意識不到它的存在,更不要說明白它的好處了。這就好像人人都明白,種莊稼的時候只有氣候、土壤、水分、養(yǎng)料都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tài),莊稼才能獲得大豐收,可是卻很少有人體味到這其實就蘊涵著“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的“恰到好處”的道理。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自覺總結,并且切身實踐那些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中庸的道理,做事情時就不會過了頭或是做得不夠,自然就會達到“中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