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的時候聽到某個老師說高復的學生會有很重的心理負擔,想必剛入學時的這種微妙的感覺就是負擔的冰山一角吧。一開始覺得自己能輕而易舉地克服,后來才知道不是那么容易。不過時間一長,也就慢慢習慣了。也許能忍受別人的白眼和諷刺才是開始成功的第一步。逆境當中容易出人才,而這種忍受孤獨的過程是需要也是必須要跨過的一道坎。
高復的時候有時會很枯燥。畢竟除了小部分知識需要更新之外,絕大部分是在炒冷飯。既然是在炒冷飯,不少同學也就眼高手低:難的不想做,易的不屑于做,有時還與老師們“分庭抗禮”,以“高考不會這么出題”或者“高考不會考這么繁的題目”來搪塞老師。雖然是好班,但有時還是覺得班級很散,沒有集體感。在高中時我總覺得做早操用處不大,是在走過場?,F在想來這是維系班級集體感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高復班沒有集體活動,大家功利思想很重,都是臨時聚集在一起,一年的光景很快就會過去。同學與同學之間更多的是一種競爭。有的實在熬不住,當初的雄心壯志也已消磨殆盡,也就漸漸分流。
每個人都有選擇每條道路的權利與理由,我們不應該評頭論足橫加指責。高復時我之所以棄理從文,一來我高中時文理科發(fā)展比較均衡,沒有出現“缺一只腳”的情況;二來這也是規(guī)避風險的一種辦法。除了我前文所說的對理科的興趣無法激發(fā)我的靈感之外,如果仍然選理的話,去年的成績勢必就會作為無形的參照橫在心頭,使得自己束手束腳。容易的題目因粗心而煩躁,復雜的題目因不會而泄氣。時刻與既往相比,心理壓力也就越大。而棄理從文之后是一番新天地,沒有參照,畏懼之心也就相對來說小了很多。雖然在選擇專業(yè)時會失去很多好的方向,文科的競爭壓力也大于理科。
當然,現在的文科考試不像以前那么死板,只要把書上的內容背出來就行,考的是背功。文科主要考思辨,我覺得我在這方面有優(yōu)勢,父母聽后也覺得可以,于是乎一拍即合,棄理從文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復讀期間我也有煩躁的時候。有時當我坐在書桌前又要重拾以前的教科書,又要像以前那樣明燈苦讀,我覺得心里有種失落。當看到起初長進不大的成績、不會做的習題,我突然很想放棄,覺得自己很傻。難道所謂的大學學習氛圍就這么重要?當以前的同學們都在大學過著“散養(yǎng)式”的生活,而我卻要再擠高考的獨木橋,而且浪費了一年的時光,我真的很想放棄。類似于高三時期的消沉再次來臨,依舊被父母的耐心傾聽所化解。隨著成績逐漸有起色,當初的消沉也就煙消云散。這恐怕是每個高復生所必須要過的又一個心理關吧。畢竟外界有很多干擾,同學毫無惡意的玩笑在高復生那里可能就被理解為惡意的嘲諷。心理壓力確實是一道必須要跨過的坎。
高復的時候很多人包括周圍的同學勸我春考就走,我覺得我不能放棄我的最終目標。高復成功與否一方面在于教師是否有經驗,是否負責任,很大的一方面則在于自己是否有恒心,是否有毅力,是否能自律。而這種恒心必須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fā),真切想這么一直做下去,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能忍受寂寞與孤獨才能真正成功。被父母所逼而去復讀不是一種好的選擇。為了父母的臉面而做明知不可為卻又為之的事情,后果很可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耽誤了一年時光而且成績有可能原地不動甚至有所退步。
當去年6月底看到自己的成績比前年大幅度提高時,我覺得高復這條路我走對了;當聽到考進我去年考進的那所大學的同學向我抱怨校風不好而后悔的時候,我覺得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這一年沒有白費。這條路走得曲折,走得相對漫長,走得相當成功,雖然充滿荊棘,卻是帶著光榮。而正因為這樣,現在回憶當初痛苦的抉擇,以及父母和同學以及老師的理解與不斷支持,這種體味才是歷久彌新,永恒難忘的。
身在大學:理性并且堅持
目前社會上的確存在許多“讀書無用論”的觀點。由于大學的擴招,大量原本無法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學生得以如愿。按照原本的設計,由于教育受眾的擴大,學生的素養(yǎng)和能力會得到應有的提高。然而一個不可掩蓋的事實是,大規(guī)模的擴招反而導致生源和教學質量的下降。在如今的大學時代,“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少數人的不懈追求,逃課、娛樂、談戀愛成為多數學生的主業(yè)。對于考試,往往采取考前突擊、作弊或者托關系等“戰(zhàn)術”,滋生了歪風邪氣。殊不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做法除了糊弄之外,對己毫無利處可言。如此渾渾噩噩度過四年光景,拿到了“注水”后的一堆證書,失去學生標簽的畢業(yè)生用學徒的身份步入社會,如何承擔社會對他的要求呢?當一個大學生還在糾結于如何才能不掛科時,你能指望他將來能夠擔當社會對他的信任嗎?與其埋怨外因,不如想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