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喜心領神會,回到大慶油田立刻串聯了幾位老同志,分頭到各單位調查情況,熬了幾個通宵,將搜集到的資料匯總出了一份滿含深情,憂慮重重的報告,快速遞了上去。幾經周折報告終于轉到周恩來總理的手里,周總理毫不猶豫,立即用鉛筆做出批示:“要恢復兩論起家基本功”,落筆的時間是1970年的3月10日。
王進喜在為大慶油田的命運奔走呼號的時候,總覺得胃里好像有個家伙在鉆孔,吃藥也挺不住疼痛。傳來了周總理的指示,他興奮的直拍大腿,立刻奔赴鉆井前線帶頭布置恢復大慶油田優(yōu)良傳統(tǒng)具體工作,沒有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還以為是老胃病犯了,打算吃點藥挺一陣子再說。
那些日子,王進喜帶領鉆井隊在位于杏樹崗油田的中心第四采油指揮部打生產井,誰也沒看出他體內的癌細胞已經蔓延到了抑制不住的程度,他用鋼鐵的意志驅動肉血之軀拼命彌補原油產量下滑造成的損失,他讓中央派來撥亂反正的工作組看到了真正的大慶人是怎樣捍衛(wèi)革命的果實。一批原會戰(zhàn)工委的領導干部站起來恢復工作,王進喜卻因勞累過度倒了下去,醫(yī)院的檢查結果令人震驚:胃癌,晚期……醫(yī)生估計鐵人的生命臨近終點的時間至多不會超過一年。
鐵人王進喜的病情傳到北京,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安排下,王進喜被強制送進了醫(yī)療條件最好的解放軍301醫(yī)院。在病床上他那顆跳蕩的心還在關注杏樹崗油田的命運,幻想5月4日做完胃切除手術之后,還能回到大草原上再打幾口漂亮的采油井。很遺憾,“鐵人”王進喜的身體透支得太嚴重了,醫(yī)生盡最大的努力,還是無法抑制癌細胞的蔓延,“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鋼鐵誓言真的讓鐵人的生命縮短20年嗎?病魔為什么這樣殘酷無情,所有的人都在為鐵人的健康擔憂。
1970年的國慶,“鐵人”王進喜應邀到天安門城樓上參加觀禮。一身嶄新的工作服罩不住他虛弱的身體,一頂前進帽把消瘦的臉龐襯托的更加消瘦,唯有一雙熱戀生活,熱戀油田,熱戀工作的目光還那么明亮。他手扶白色欄桿,面對如海的人潮,眺望湛藍的天空,心中依然涌動著快打井多出油的激情。此刻誰會相信,這顆堅強不屈的心臟距離停止跳動只剩下短短的36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舍得一身剮的勇氣,為大慶油田直言請命。
1970年的11月15日,王進喜的病情突然惡化,中國工人階級的巨星隕落于北京301醫(yī)院,令人悲痛!舉國哀悼。中共中央委員會決定為“鐵人”的遺體覆蓋黨旗,舉行隆重的追悼會,骨灰安放八寶山革命公墓。
“鐵人”王進喜47年的短暫一生,宛如一滴炙熱燃燒的石油,瞬間迸發(fā)出推進祖國富強的熱能,他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把精神的光華鑄如入了讓人們永遠欽佩的青銅。國之倚重
星移斗轉,歲月蹉跎,石油工業(yè)居于國民經濟不可替代的中心位置依然灼熱。
毛澤東樹立了工業(yè)學大慶這面旗幟,很遺憾直到他去世的時候也沒能親臨這片燃燒創(chuàng)業(yè)激情的土地上看一看,這不能不說是毛澤東本人的遺憾,也是大慶油田的遺憾。
粉碎“四人幫”的歡呼,撥開氤氳的天空,普照改革開放的陽光。大慶油田在十年穩(wěn)產的奮斗中再次承擔起為四個現代化加油的光榮使命。在油田綜合含水節(jié)節(jié)升高的情況下繼續(xù)保持高產穩(wěn)產五千多萬噸的原油產量不是一個的數字,它的背后是科學技術的脊梁在支撐。百廢待興的中國,醫(yī)治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創(chuàng)傷身體還很虛弱,提供血液的大慶油田不能有任何的閃失,就連打噴嚏也會給國家經濟建設造成感冒傷風。敞開胸襟的中國走向新時代,石油仍是加速發(fā)展的助推劑。
然而,礦產采掘行業(yè)的固有規(guī)律決定,資源越采越少,生產成本越來越高,越到開發(fā)的中后期穩(wěn)產的難度越大。根據1981年的統(tǒng)計資料,世界上年產石油量超過一億噸的國家共有7個,中國當時排在第六位。這個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數字中盡管包含其他油田貢獻的產量,但是大慶油田占全國石油總產量50%的地位,仍然是支點中的支點。
支點不穩(wěn),地動山搖。
歷經20余年的詳探,對大慶油田的地下情況認識的越來越清楚,大到油水邊界,小到每一個油層的厚度和連通情況都可以用電子計算機描繪成清晰的圖幅。由于開采工藝技術的不斷進步使過去認為沒有開發(fā)價值的薄差油層加入了可動用儲量的行列,重新復算使大慶油田的總地質儲量翻了一番,達到40多億噸。資源是穩(wěn)產的基礎,在綜合含水已經高于70%的情況下,采出程度達到30%。這一成績的取得已經是世界級的高水平,但是大慶油田不但不能歇腳,還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把穩(wěn)定東部的重任挑進21 世紀的門檻。科學技術的競賽也像奧林匹克運動場,無論水平有多高,冠軍的獎牌只有一塊,能否取得砂巖油田開發(fā)的桂冠,大慶油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說大慶油田過去是大刀闊斧的粗線條勾勒,那么今后將會像琢玉一樣極費工夫地精雕細刻。
舉國奔小康燃燒起的激情,對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大慶油田作為國家能源供應的心臟,一分鐘也不能停止跳動,而且還要時刻準備為各行各業(yè)的加速運動輸送更多的血液。1986年至1995年,是中國經濟走出低谷,振翅騰飛的十年。這十年中國徹底改變了面貌,以嶄新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舞臺。大慶油田還能不能繼續(xù)穩(wěn)產?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發(fā)展。
按照一般的規(guī)律,一個大型的砂巖油田注水開發(fā)到了中后期,產液量上升,產油量遞減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大慶油田的綜合含水已經達到75%,距離科學意義上的開發(fā)后期只有幾年的壽命,如何再持續(xù)穩(wěn)產,諸多行業(yè)專家認為除非發(fā)生奇跡,否則希望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