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擇書如擇偶

班主任推薦的經(jīng)典閱讀:冬-百合卷 作者:大衛(wèi)


有句老話,叫“男怕入錯行,女怕選錯郎”。

當(dāng)然,這是從前,現(xiàn)在不怕了。入錯行可以改行,選錯郎也可以離婚么!

不過,改行畢竟費(fèi)事,離婚也很麻煩。能不改不離,最好。

何況還有改不了離不掉的。就算改得了離得掉,那損失也無法追回,那影響也無法消除。夫妻雙方是會相互影響的。康德甚至說一對夫妻相處日久,就連相貌都會變得接近起來,讓人覺得對象對象,當(dāng)真“一對就像” (其實是他們的言行舉止、神態(tài)表情都有了共同的情調(diào))。面如此,而況乎心? 遇人不淑,那可真是后患無窮,豈是含糊得的?

讀書也一樣。

讀書當(dāng)然不等于娶妻嫁人,非得“從一而終”,一輩子廝守不可。換一種書或一類書來讀,也不像離婚改行那么困難,更沒有什么道德問題。但這決不等于說讀什么書是無所謂的。書的意義,有時比配偶還重要。因為一個人一旦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xí)慣,往往就終身愛讀甚至只讀某一類書。這些書會影響他一輩子,甚至決定他走什么樣的道路,有什么樣的思想等等。比如毛澤東,依我看就是線裝書讀多了。如果多讀些翻譯書,情況只怕就會兩樣。

即便書不等于偶,至少也近于友吧? 讀什么書,也就是交什么人。古人云:“不知其人而視其友。”依我看,也無妨說“不知其人而視其書”。要了解認(rèn)識一個人(當(dāng)然是指那些斷文識字、多少讀點書的人),只要看他平時都讀些什么書,也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甚至能猜出他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如果81書架上多為有思想有品位有分量的著作,自然“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相反,如果終日里盡讀些不三不四的玩藝,則其人也難免會有些不三不四。不是說他人品一定不好,至少其品位就很可疑。

人總是愿意有些品位的。提高修養(yǎng)和品位,也是不少人讀書的目的和動機(jī)之一。如果讀來讀去,品位沒提高,反倒弄得俗氣了,豈非南其轅而北其轍?

這就要有所選擇。

選擇也不易。誰來選,怎么選,都是問題。按照導(dǎo)師和準(zhǔn)導(dǎo)師們的選擇照單全收是不行的,那個靠不住。媒體上的排行榜當(dāng)然也靠不住,就算是什么“影響世界歷史的××本書”,也未必就是最佳選擇。過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現(xiàn)在就一定還影響? 再說影響世界歷史又關(guān)我們什么事? 說到底,讀書畢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怎么能讓別人來包攬? 豈非“包辦婚姻”? 《中華讀書報》的記者在調(diào)查“名著導(dǎo)讀”一類書籍的銷售情況時,一位讀者張先生就明確表示他不讀,因為感覺像是“第三者插足”。“導(dǎo)讀”之類的“循循善誘”尚不能接受,況乎“越俎代庖”的替人選書?

那么,自己來選又如何? 也很困難。一個人,如果從來就沒讀過書,他怎么知道該挑哪類書、哪種書、哪本書? 要想學(xué)會選擇,而且選得不離譜,除非他讀過很多。

其實答案也就在這里:要學(xué)會選書,必先多讀書。觀千劍而后識器。判斷力和鑒賞力都是從實踐中產(chǎn)生出來的,讀書也不例外。因此,初讀書時,最好什么書都讀,就像結(jié)婚之前先廣交朋友,然后再從容選擇一樣。不要才見了一個,便忙不迭地“定了終身”。樹木后面是森林,一葉障目尚且不可,如果那“葉”還是敗葉,豈不更糟?

書讀得多了,就有了選擇。這倒不是說從此就只讀一種書或一類書了。周國平先生說:“讀書猶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塊待得太久也會膩味的”(《人與書之間》)。其實豈止是會膩味,只怕還會造成思想的偏頗和心胸的狹窄,大非所宜。所謂“有了選擇”,只不過是有了品位;所謂“有了品位”,也不是說從此只讀“雅”的,不讀“俗”的,而是說有了判斷力和鑒賞力,知道好歹了。好歹和通常所謂雅俗不是一回事。自命風(fēng)雅者,往往其實是“惡俗”;向為專家學(xué)者流不屑一顧的“俗物”,卻沒準(zhǔn)反倒“大雅”。是雅是俗,82小讀書的真意義: 雪第二十輯全看你有沒有品位。沒有品位,便是《浮士德》或《紅樓夢》,也能讓他講得俗不可耐。

品位只能來自閱讀的經(jīng)驗。讀的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這就要博覽群書,而且那“博覽群書”的“博”,還不僅是數(shù)量的“多”,更是品種的“雜”。

朱光潛先生說:“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復(fù)雜,風(fēng)格愈分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鑒別力也就愈可靠”(《文學(xué)的趣味》)。所以,終身只讀一種書或一類書是不妥的(哪怕這些書確實品位高雅)。它雖然能造成品位的純正,卻也難免趣味的偏狹。想想看吧,山間小溪固然清純,卻何如泥沙俱下的江河、廣納百川的大海? 一個讀書人,如能有此胸襟,大約也就不怕“入錯行”或“選錯郎”了。

倘若無此可能,恐怕也只好挑那公認(rèn)的經(jīng)典名著來讀。讀經(jīng)典名著,雖然沒準(zhǔn)會讀成個“書呆子”,卻肯定不會讀成個“二皮臉”。此外,年輕人多讀點古書,老年人多讀點新書,也是辦法之一。青年思想活躍,讀點古書,并無礙其創(chuàng)新,反倒能增其厚重。老年最忌僵化,多讀些新書,就能保證“生命之樹常青”。即便弄得“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也沒什么不好。但無論老少,最好還是博覽群書,什么都讀一點。

那么,就不怕看花了眼,或者變成“野狐禪”么? 不怕。擇書如擇偶,又畢竟不是擇偶,其實不妨尋花問柳,見異思遷,“閱盡人間春色”。何況,“野狐禪”也是禪么! 只要能悟得“無上正等正覺”,修成“正果”,管他什么禪呢!

或許有人要問,如果我讀了一輩子書,覺得讀什么都好,并沒有什么“最”喜歡或“最”合適的,又將如之何呢? 當(dāng)真這樣,我就要說,你做了最好的選擇。你想,一個人,一生中時時有愛情,處處有朋友,豈不幸福?

當(dāng)然,最好是每個時期都有新朋友,卻也有幾個可以終身交往的老朋友。

少年夫妻老來伴。人到晚年,能有幾本心愛的書為伴,而且常讀常新,該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

那可真是“幸甚至哉”!

大宋皇帝趙恒曾說過:“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 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壁w皇帝說了大實話。今人易中天也說了大實話。要把金針度與人,易中天著實教了我們幾招,值得一試。他說“比如毛澤東,依我看就是線裝書讀多了。如果多讀些翻譯書,情況只怕就會兩樣”。

(胡適的關(guān)門弟子,著名史學(xué)家唐德綱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 你對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