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介紹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在發(fā)展中國古代教育理論和改革國家教育制度方面卓有貢獻。
王安石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父親王益系進士,曾做過幾任州縣官吏。少年時代的王安石聰明好學,讀書過目不忘,主要學習孔孟之道,“故道必尊先,言必稱孔孟”。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及第,任地方行政官員18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參與國家大政,時年49歲,直到1076年第二次罷相,共執(zhí)政8年。時值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化,而北宋統(tǒng)治集團因政治腐敗、官吏庸碌,無法解決這一系列社會矛盾。王安石于1058年進京述職時,向仁宗上萬言書,強調要“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但未受重視。
神宗對他的政治改革見解倍加賞識,遂于熙寧二年(1069年)任以參知政事之職,授以國政,次年又任以宰相,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變法運動。歷史上稱為“王安石變法”。
他首先設立“制三司條例司”作為領導變法的機構,然后派遣人員到各地考察農(nóng)田水利賦稅,最后制定新法并在全國推廣。但新法遭到地主官僚的強烈阻撓和反對,王安石不得不辭去宰相職務。一年后神宗再次啟用他,很快又被罷相,從此他便隱居江寧,憂憤成疾,含恨去世。死后謚為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教育思想
王安石認為,造就人才、統(tǒng)一思想是實行變法、長治久安的首要條件。
這就需要改革教育及其他有關制度,使之適應于人才的造就。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從“教”、“養(yǎng)”、“取”、“任”四個方面系統(tǒng)論述了人才的培養(yǎng)、管理、選擇和使用。他強調人才必須“陶冶而成之”,其中國家教育政策和措施對人才的形成和開發(fā)起著十分突出的作用。他的這種思想跟當時理學家的“窮理盡性”是針鋒相對的。
在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方面,王安石主張“自然感化法”。他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善教者藏其用,民化上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就是說,整個社會要以倫理綱常為教,在上者身體力行,潛移默化,那么民眾自可令行禁止。教師則要通過誘導,以身作則,作出表率,從而使學生得到感化。王安石反對以法令告誡,提倡賞罰獎懲的教育方法。他認為,采用“自然感化”法,可以做到“浹于民心而耳目無聞”。如果強調法令規(guī)章,采取強迫、命令的教育方法,就不會有實效。
在教學內(nèi)容方面,王安石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的治國人才。他重視培養(yǎng)從事實際工作的能力和才干,同時也強調封建倫理道德的修養(yǎng),特別是政治立場的一致性。他猛烈抨擊當時主要以詩賦為考核內(nèi)容的科舉制度,認為用這樣的方法選拔官員,結果造成官員所學非所用,政府中有治事能力的人越來越少。他認為,人才應該從學校產(chǎn)生,他主張從中央到各地都廣設學校,嚴選教官,招攬能為國家所用的人才,教給治國的知識和本領,國家通過嚴格的考核,選拔德才兼優(yōu)者充任官職。在當時學校尚未普遍設置的情況下則應首先改革科舉考試方法,以改變用非所學、學非所用的狀況。王安石變法期間,對科舉制度和學校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廢除舊有的??即糇x死記儒家經(jīng)典的明經(jīng)諸科,取消進士科的詩賦考試而改試經(jīng)義。經(jīng)義考試要求“務通義理,不必盡用注疏”。后又規(guī)定所有及第進士必須加試法律政令,合格者方能授予官職。熙寧四年十月(1071年11月),在太學開始實行三舍法,這是以學校考核逐步取代科舉考試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開端。與此同時,王安石親自選派一批官員分赴一些地區(qū)負責整建州縣學校。后來又進一步規(guī)定:地方學校一律由朝廷委派學官管理,學校的事務由學官全權負責,地方其他官員不得干涉,學校的教授必須通過專門的經(jīng)義考試,然后擇優(yōu)任命,有不稱職的,由國子監(jiān)負責報請朝廷予以撤換。
教育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王安石根據(jù)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著名論斷,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問之切”,使學生“聽之?!?;而且要使學生“深之思”,讓學生“取之固”。教師不能讓學生僅僅停留在口耳感性認識階段,要啟發(fā)學生思考,經(jīng)過融會貫通,進入理性認識階段,并且付之于實踐。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取真知,學到有用穩(wěn)固的知識。
王安石在整頓太學和地方學校的基礎上,還興辦了武學、律學、醫(yī)學三所??菩再|的學校,為國家培養(yǎng)專門治術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