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改革的共識(1)

道理:中國道路中國說 作者:辛鳴


四、我們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做出今日中國社會進入全面改革時代的判斷,既不是一廂情愿,也不是隨口之說,而是基于對中國社會改革規(guī)律的把握,對中國社會改革要求的順應。

(一)人民群眾新期待推動全面改革

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意味著對既有格局的打破與革除,因而在改革起始階段不可能四處開花,只能選擇容易改革的、必須改革的某一節(jié)點率先突破,然后以點帶面,積累條件,逐步展開。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當年中國社會的改革就是率先從經濟領域展開,通過給人民群眾看得見的利益,來逐漸改變既有的體制模式。

經過30多年的改革,改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積累了殷實的物質基礎,也積累了人民群眾對改革的新期待,讓我們有經驗、有條件、有動力、也有壓力在更廣范圍內拓展改革的步伐。

今日的中國社會,人民群眾對改革的期望已經不再僅僅是物質的溫飽。這一任務我們已經完成,而且完成得很漂亮,中國已經擺脫貧困、跨越溫飽,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今天的中國老百姓更關心的是經濟小康之后的政治小康、文化小康,要求社會主義民主大進步,要求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正如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講的“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更加公正、更加和諧”的社會。

現在來看,這一新期待,繼續(xù)單靠經濟體制的單兵突進是不可能實現的,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目前中國社會狀況與人民群眾這一新期待之間的差距,正是經濟體制與其他體制改革不協調所導致的。

(二)改革的不協調導致對改革的不信任

盡管中國社會從改革之初起,就堅持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協調進行,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正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體制方面的一些主動變革,方開啟了經濟體制的改革。但縱觀30多年改革的實踐,客觀上政治體制改革還是有一定的滯后現象。而且政治體制改革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對中國社會改革發(fā)展已經產生了相當非促進性影響。這種非促進性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相對滯后的政治體制及其他領域的改革制約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與完善。我國從1993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經過10年的改革探索,到2003年又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到今天7年多又過去了。但實事求是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很多方面并沒有真正得到完善,甚至有些方面還依然在建立的過程中,仍然處在破題階段。像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等,只能說在不斷破題過程中;乃至一些很具體的,比如壟斷行業(yè)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huán)保收費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等都步履維艱。而這一切皆源于政治體制及其他領域體制改革的不到位。

另一個方面是在政治體制層面上的一些弊端甚至扭曲了經濟體制改革的路徑,消解了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績效,以至于造成經濟體制改革的異化。

在經濟體制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無疑是一個基本方向,可以極大地調動各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優(yōu)化社會資源的配置。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我們更是充滿期待,認為在市場經濟前面加上“社會主義”是畫龍點睛,既可以把市場經濟的好東西拿過了,又可以避免市場經濟的一些固有缺陷。

這一判斷并非一廂情愿。確實,如果有一個好的、科學的、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以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為基礎的政治體制的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實可以揚市場經濟之長,避市場經濟之短。

但在十多年來的市場經濟體制實踐過程中,我們這一期待并沒有完全實現,甚至在很多層面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權錢交易現象,用一位經濟學者的話講,出現一些“權貴資本主義”的苗頭。握有權力的部門與群體運用權力到市場中去獲取不應得利益,又以市場經濟為借口逃避應該承擔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責任,以至于社會公眾開始質疑市場化的改革取向,開始懷念計劃經濟時期的一些做法。

我們不用去回避社會公眾提出的這些質疑,十多年來市場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甚至遠比已經被大家意識到的還要多,還要嚴重。但問題的根源是,這些弊端、這些扭曲其實正是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不適應所導致的,而不是市場化本身??墒钦误w制改革的滯后,卻讓普通老百姓把這一盆臟水倒在了市場經濟頭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