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處有幾個息肉。
走路的時候能感覺到摩來摩去,很令人厭煩。 痔瘡
發(fā)惡寒、低燒,肛門腫脹。
肛門周圍有一個小洞。
有時內褲上會沾有膿液。 肛瘺
大便或屁難以控制。
總有些粘糊糊的東西沾在內褲上。
大便的時候,會有雞蛋大小的東西掉出來。 脫肛
肛門周圍很癢。
有炎癥,內褲上有殘便。
肛門處有油乎乎的東西。 肛門瘙癢
P 62
難以啟齒的痛苦,痔瘡
不知道是從何時起,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這樣那樣的小廣告,治療痔瘡的、肛裂肛瘺脫肛的,等等,各種各樣,宣傳語一個賽一個地神奇,還有很多此類專門醫(yī)院的廣告牌,看來,肛門疾患已經掖不住藏不住了,既然出現了這么多的廣告,就說明有眾多的患者正在經受著煎熬,需要得到解救。僅僅是幾年前,得了肛門類疾病,都不知道到哪家醫(yī)院好?,F在,隨便在網上搜一下,就可以找到很多此類圖文并茂的廣告、醫(yī)院、專家介紹等等。我并不想在這里做什么評論,我只是覺得這種革命性的變化,至少說明人們對肛門疾患重視起來了。作為一個肛腸科醫(yī)生,我感到很欣慰。曾經好像是需要躲避著治療的此類疾病,現在也終于收到公正待遇了。
為什么肛腸類疾病這么受關注呢?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我們的身邊,就會發(fā)現許多潛在的隱患,您看,就像我們反復提及的西式飲食習慣、運動不足、計算機作業(yè)、長期坐在電腦前、慢性壓力等等,當我們說起這些,您是否已經意識到,這再也不是別人的故事了,因為我們4個人中就有一個患有肛腸類疾病。
說了半天的肛門疾患,我們似乎還沒有好好地正視我們的肛門吧?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任勞任怨的朋友--肛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首先,肛門是排泄大便的最后一個出口,它是大約150米長的大腸的最末端。由肛管、肛門括約肌、靜脈叢組成的身體器官。肛門的上方就是直腸,表面附著一層大腸粘膜,肛門括約肌直接調節(jié)排泄大便。當直腸里充滿大便的時候,內括約肌開始松弛,大腦接收到要排泄的旨意,坐下后,外括約肌張開,直腸收縮,給腹部施加壓力,腹壓上升,然后排便。平時肛門是關閉的,排便的時候,最大可以張開4cm大,肛門神經組織豐富、敏感,很小的損傷,它也感到疼痛。嚴重出血的話,就不容易治療了。所以說不要以為肛門處生了病,就不好意思,趕緊去醫(yī)院吧。
P 63
大便的時候,如果出現脫肛,
導致一時間不能恢復原狀,
或者必須用手才能推進去的話,
就應該接受手術治療了。
如果大便的時候還伴有嚴重的便血,
感到暈眩、渾身無力,或每次大便的時候都疼痛
那也應該接受手術治療了。
30左右的職員B有個煩惱,就是內褲上經常有殘便。便后無論用手紙擦地多么干凈,還是有東西會弄臟內褲。因為這個,感到非常羞愧的B經常背著妻子自己洗內褲,妻子為此很傷心,以為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了外遇。不得已,B來到醫(yī)院,尋求醫(yī)生的幫助。
"痔瘡不是出血嗎?"他本人很不理解。的確,B的癥狀可以說是痔瘡。至于為什么會出現"明明擦得很干凈,內褲上還是有東西"這種情況,簡單地說,他的痔核已經掉到肛門外了,所以,便后會留下擦不干凈的痕跡。
嚴格來說,我們的三大肛門疾患是痔核、肛裂、肛瘺,為什么不說痔瘡呢?因為痔瘡其實是肛門疾患的總稱,不過多數人都習慣把痔核稱為痔瘡。痔瘡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疾患。發(fā)病率很高,不分年齡性別。據2003年國民健康保險集團的調查顯示,在韓國,因為痔瘡而住院的患者數已經超過了肺炎、白內障、盲腸炎等疾病,成為名列第一的嚴重疾患。
具體說來,肛裂是因為肛管裂口潰瘍、不易愈合,排便時以及排便后肛門部位都感到劇烈疼痛的常見肛門疾??;痔核是肛門周圍血管因為各種原因而變長、擴大、屈曲而形成贅生物的疾病。痔核也是常見病,隨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病率增高。因為它的長相很像疙瘩,所以又被俗稱為"疙瘩痔"。可以說,每個人都生有不同程度的痔核,只是在出現了出血、脫肛等癥狀時,才被當作疾病。痔核在大便的時候,幾乎不會讓人感覺到疼痛,這點和肛裂不一樣,肛裂在大便的時候會讓人感到肛門處非常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