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藤博文——死在中國的日本首相(5)

殺手在行動:24位世界名人的遇刺之謎 作者:朱中澍


出師未捷

1904年,甲午之戰(zhàn)后的第二個十年,島國的日本決定與領土遼闊的俄國一戰(zhàn)。

此前,俄國曾聯(lián)合法德逼迫日本把到“嘴”的遼東給吐出來,伊藤博文等軍國主義者一直耿耿于懷,視作奇恥大辱。

就在英國人手持馬克沁機關槍,在非洲殖民地屠殺的時候,日本陸軍的制式步槍也在1897年定型,帝國陸軍在這時已經刀槍在握,準備與南下的俄國人比個高低。

為了朝鮮這只已經抓在手中二十年還沒放到嘴邊的肥羊,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zhàn)了。

結果在西方1.96億美元的巨額軍費支持下,日本戰(zhàn)勝了俄國,黃種人戰(zhàn)勝了白人。這也曾經一度鼓舞了那些飽受西方人侵略的黃皮膚的東方人,但卻沒什么實用價值。

日俄戰(zhàn)爭同甲午戰(zhàn)爭一樣,日本戰(zhàn)勝,中國和朝鮮卻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1905年,日本在日本海海戰(zhàn)(對馬海峽海戰(zhàn))獲勝后,伊藤博文被任命為第一任朝鮮統(tǒng)監(jiān),1907年迫使朝鮮簽訂第三次日朝協(xié)約,將朝鮮變?yōu)槿毡镜谋Wo國。但是伊藤博文本人是反對日朝合邦的,在1909年的閣議中他便公開表達反對立場,表示“合并是長期的問題”,這與許多參與日本對朝鮮政策參與者的想法并不同。

1909 年10月,為解決日俄爭端,伊藤博文到中國東北與俄國財政總長談判,當他于10月26日被安重根刺殺身亡后,主張日朝合并的一派成為日本對朝鮮政策的主導者。1910年8月22日,日本迫使朝鮮簽訂《日朝合并條約》。同年10月1日,日本統(tǒng)監(jiān)府改為總督府,開始了對朝鮮長達36年的全面殖民統(tǒng)治,引起了朝鮮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

伊藤博文的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導致了日本在日后的敗亡。

伊藤博文早年曾參加尊王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運動,這是日本歷史上兩次重要的歷史變革,從此日本結束了幕府專政的封建割據(jù)狀態(tài),成為中央集權的國家,同時也開始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中國和朝鮮發(fā)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zhàn)爭。伊藤博文曾四任首相、三任樞密院長,是對外侵略擴張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也正是伊藤博文使日本邁進現(xiàn)代化國家、成為近代世界列強之一的強國。

但是出身貧寒、雄心萬丈的伊藤博文與其他人不同,伊藤博文屬于日本的穩(wěn)健派,盡管他是首任朝鮮總監(jiān),可是他反對日韓合邦,認為合并是長期的問題。

從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到二戰(zhàn)的五十年間,日本的興衰可以說和擴張有關。日俄戰(zhàn)爭中正式吞并朝鮮,然后不斷蠶食東三省?!熬乓话耸伦儭焙笕毡灸孟聳|三省,接著是“盧溝橋事變”、全面入侵中國,到最后偷襲珍珠港,橫掃南洋和東南亞,最終走向失敗。

伊藤博文可以說是日本最清醒的大腦,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雖然加速了朝鮮的滅亡,但他也讓日本的軍國主義因為失去了伊藤博文,而走進不可避免的失敗的死胡同。

兩相比較,安重根舍生取義,死得其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