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鹽
奧地利,阿爾陶塞
1100--1945
阿爾卑斯山在德國和奧地利邊境綿延,海拔約有一英里,乃是歐洲地勢最高最起伏不平的山脈。這是一片布滿陡峭石峰之地,隨處可見頂部積雪的山巒和美麗如畫的小屋。從北部最重要的入口城市薩爾茨堡開始的道路一路蜿蜒,像一個個由遠(yuǎn)及近的發(fā)卡一般,盤上山間,又扎入覆滿綠色森林的山谷。走了好幾英里都是森林,彌望的全是樹木。接著,會有一個高山湖泊忽地躍入視線,就在湖對岸,就在山麓半中腰,嵌著一座夢幻般的鎮(zhèn)子,鎮(zhèn)中滿是尖尖的房頂和裝飾性雕刻。那就是坡茨興山口,距離薩爾茨堡約四十四英里。越過山口的山路是如此陡峭,如此彎曲,如此難測,幾乎不適合通車,但這段山口最終還是平展開來,接入一處地勢較高的山谷,山谷盡頭是小村莊巴特奧塞。最后,再繼續(xù)走幾英里,便到了一個更小的村莊阿爾陶塞,這個村莊也嵌在另一個壯觀的高山湖湖岸上。
從這里開始,山路開始變得十分陡峭,坡茨興山口與它相比,都成了一段緩坡。道路旁邊,水聲淙淙,奔淌著一條清澈的溪流,再往上便是那磅礴群山,直叫人看得蕩氣回腸。這里的山體是石灰?guī)r,形成于遠(yuǎn)古時代的大洋海底,即便在陽光最為充沛的日子里,在山頂積雪之下,還是呈現(xiàn)出一片淺灰。就在那萬仞峭壁之上,有座光禿的石頭建筑立于險(xiǎn)峻之所,標(biāo)志著路途即將終結(jié)。再往前,只有一座矮矮的不規(guī)則建筑和桑德靈山的陡峭山壁形成的巖石墻體。有一條小小的隧道深入山體之內(nèi),是通往一個古代鹽礦的主要入口。據(jù)當(dāng)?shù)貍髡f,這里的鹽已被開采了三千年--在古埃及帝國鼎盛時期就已開始,比古羅馬的歷史還要悠久。不過,當(dāng)?shù)氐臅嬗涗浿荒茏匪莸?2世紀(jì)。
在第一個千年剛過的那些古老日子里,鹽是文明基石之一。沒有鹽,食物就不能儲存或運(yùn)輸,所以,整個社會得以延續(xù),全是靠鹽。古羅馬的退伍軍人有時候就是以鹽(鹽的英語寫法“salt”便是英語單詞“salary”--“薪水”的詞源)作為薪俸,大篷車?yán)锏纳藤Z們走在用鹽鋪成的路上,將歐洲的西方世界與亞洲、阿拉伯半島的東方世界連接在一起。在中國的西藏,馬可·波羅注意到,鹽被壓成薄片,印上大可汗的頭像,當(dāng)做錢使。非洲最偉大的失落文明廷巴克圖①把鹽看做與黃金同等貴重。而早期的羅馬人(他們的西哥特祖先曾洗劫羅馬,將文明拋入黑暗之中)則在經(jīng)濟(jì)上依賴鹽礦,特別是依賴對販鹽路線進(jìn)行的征稅。納粹黨的早期權(quán)力根據(jù)地慕尼黑在1158年建城時,便是為了讓巴伐利亞統(tǒng)治者在鹽從薩爾茨堡(德語中這個詞表述“鹽堡”)運(yùn)來時更容易收稅。
經(jīng)過了多少世紀(jì),任城市和帝國生生滅滅,位于阿爾陶塞那個村子和湖泊正上方的奧地利桑德靈山鹽礦始終出產(chǎn)著巖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