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姐畢業(yè)于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畢業(yè)后在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兩年,月薪4000元,除去每個月的房租、生活費,張小姐喜歡逛街,到西單中友百貨買衣服,每周至少一次。此外,每月還會在三里屯酒吧小酌兩杯,一個月下來,4000元往往不夠花。有時候還不得不跟好友借錢。結果兩年工作下來沒攢下什么錢。張小姐今年已經25歲了,她很慶幸自己是個女孩,因為自己可以找一個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男朋友,并希望男朋友最好能有套房,這樣她就不用為買房操心了。張小姐是一個女士,她可能在成家方面需要付出的相對較少,但是她真的就不需要存有一定的資金了么?假如她能嫁一個“鉆石王老五”還好說,倘若嫁一個收入平常的人,要想成家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再假如不是張小姐,而是張先生,再過兩年就要面臨成家的問題,月月花光,怎么買得起房?雖說不能以錢財作為婚姻的基礎,但是真的會有女孩愿意嫁給一個沒有一點積蓄,又買不起房子的男人么?其實與北京普通市民的平均工資相比,張小姐的工資算多的了。即便這樣,她依然抱怨:“每到月底,我就兩手空空,望眼欲穿地盼望著下個月的薪金。”
老李,33歲,是在北京望京建筑工地干活的民工,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一天掙25元錢,加上夜班,每月收入也不到1000元。在扣除吃、住及吸煙錢后,他每月仍堅持給家里寄700元。算一算,兩年下來,家里收到老李16400元的匯款。試想想,張小姐的月收入是老李的4倍,可是兩年下來,老李有了16400元的積蓄,而張小姐還是“一文不名” 。看來大學畢業(yè)的張小姐的理財智商還不如民工老李。
這里我們不去討論收入問題。從事的勞動不同,付出不同,收入自然不同。但張小姐每月消費4000元還不夠,老張每月收入不足千元卻頗有盈余,這個反差是不是過大了?是不是值得我們深思?像張小姐這樣,有高學歷、高收入的30歲左右的年輕人,一般在IT、金融、出版、媒體、藝術等領域工作。他們小時候在長輩的百般疼愛的環(huán)境中生活,手里攥著親人們給的零花錢,衣食無憂,學校里的學費、生活費大多也都是家里供給,所以已經養(yǎng)成了只知道消費不知道節(jié)省的習慣。一旦踏入社會,敢于超前消費、高檔消費,敢于花明天的錢、花他人的錢享受自己今天的生活,大量的錢花在服裝、化妝、餐飲、旅游、娛樂等方面,花到兩手空空,再想新的辦法,這就是所謂“月光族”。他們沒有想過,一般來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在2~4年的未來,不僅要買房、結婚,還可能要贍養(yǎng)4位長輩(自己的父母和愛人的父母)和撫養(yǎng)至少1個子女。所以,今日瀟灑輕松的“月光族”,明天的生活將要有多少等待克服的困難。也許有人會說,父母都有養(yǎng)老金不用我養(yǎng),我也不結婚生子,所以不用考慮這些。這里我們不對這種生活方式加以評論, 但是這種生活態(tài)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她)的人生觀。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像這樣在“幸福”中揮灑錢財和青春,在關愛中沉溺于生活享受的“月光族”,對家庭、社會有多少責任感,讓人心存疑慮。
說到這兒不得不提一句,我們國家現(xiàn)在發(fā)展得很快,我們這些年輕朋友卻沒有繼承老一輩的光榮傳統(tǒng),這也許與教育有關。我們可以看到,在美國、日本這些國家,比我們富裕得多,但他們仍然教育年輕人要儉樸,要自立,要奮斗。在美國、日本,富家子弟,找活打工的并不罕見。這在他們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我們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族大多是被寵大的,他們的父母吃過太多的苦,所以不愿讓自己的孩子吃一點點苦,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可以大手大腳、不計以后。所以,青年朋友們,當你們懂得這個道理后,在為未來生活開始著手理財?shù)臅r候,也希望你們保留并發(fā)揚理財?shù)挠^念,以后千萬不要過分寵愛自己的孩子,要教育自己的后代懂得吃苦,懂得自立,懂得自己創(chuàng)造和管理財富。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對他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