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南京的契丹謎蹤
南北兩宋,文治煌煌,武功乏力,其勁敵便是占據(jù)幽州及以北地區(qū)契丹民族所建立的遼國。
契丹,一個遙遠的名字,人們除了可以在北京天寧寺遼代古塔的身影上找到一點比較具體的印象外,恐怕更多的是通過評書藝人的描述,想象當年讓楊家將費力抵抗的“大遼國”那一番霸悍兇蠻的樣子了。(圖6云居寺遼塔)
謎一樣的契丹,歷經九帝二百零九年的輝煌風云后,似乎只留下名字了。
北京在遼代為陪都南京,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方城,它的西護城河今天尚可見,即廣安門外的蓮花河;北線在宣武門外新華社北面的受水河胡同,東面則在法源寺附近沿爛漫胡同往北,南面在白紙坊大街沿線。
如今,這座以廣安門為中心的城池早已湮滅,但那時建造的廟宇幸有幾座流傳下來,使我們還能得以藉此想象當年紅塵中的繁華。
相傳遼時在整個南京筑五塔以鎮(zhèn)五方,塔分五色,后來只有白塔留存下來,這就是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的阜成門內妙應寺白塔。這塔太出名了,以致后來人們直接稱寺為白塔寺。
遼時,白塔是為保藏釋迦佛舍利而建,由尼泊爾人設計,塔所在的寺當時叫大圣壽萬安寺。北京人特別喜愛這座美麗的白塔,還把它和魯班聯(lián)系在一起。
傳說,有那么一年,白塔裂了,眼瞅著夠懸的,可誰都沒辦法。一天,街上來了一位年紀挺大的白胡子老人,背著金剛鉆,滿胡同地吆喝:“鋦大家伙!”有人把摔成兩半的大海碗拿來了,他說?。挥腥税褞撇甑耐吲璞砹?,他又說小;有人把有了裂紋的水缸扛來了,他還說小。老街坊們都生氣了,這不是成心不收活兒嗎?有楞頭青就說了:“嫌???白塔個兒大,你去給鋦上!”
嘿,老頭兒還真去了,到那兒就給鋦上啦!
很多很多年,人們在街上走著,只要一抬頭,就能看見自己的白塔,大家心里都很踏實,因為上面有好幾個大鐵鋦子在那兒牢牢地鋦著呢。人們說,那是魯班爺裝成鋦盆鋦碗的老頭兒給弄上的。
那巨大的鐵鋦子,到1978年重修白塔時在塔身的磚上發(fā)現(xiàn)了,一共七根。(圖7白塔寺)
天寧寺里面也有一座塔,是遼代在北魏光林寺舊塔原址上重建的。它是我國典型的密檐式磚塔,北京現(xiàn)存最古的塔,八角十三層,總高57.8米,塔基周遭立式浮雕佛像,生動精美,冠于天下??上?,從20世紀50年代起,緊貼古塔豎起一座煙筒,煤灰粉塵日夜侵蝕、威脅著這座遼塔,塔下破屋密集,穿過污水橫流的窄院才能從夾縫中拍攝到圖中精美的磚雕。好在這里正在修繕,山門那邊已見清爽。(圖8天寧寺遼塔)
非??上У氖?,北京城內西長安街西單路口東面,原有一處“雙塔”,一高一低,猶如姊妹,也是遼代所建,閱千年而不倒。它們的位置,應該是遼南京城的東北角。元代初年,忽必列建造大都時它們恰在城墻“規(guī)劃線”上,為保留它們,元朝政府下令讓城墻向南擴出,把塔收在城里。
然而,這樣一對重要的姊妹塔,卻在20世紀50年代建電報大樓時把拆掉了。
金中都的美麗印記
北京的地位在金代得到更大提高,比之遼把北京作為陪都,金是傾全力把北京打造成國都的。
說來有趣的是,金人最出名的不是皇帝,而是大將兀術。當年,兀術就住在廣安門大街。
遼南京在戰(zhàn)火中已被金人毀掉。新的都城是在海陵王完顏亮手中建成的,這就是金中都。中都北線仍按遼南京舊城走向,東、南、西三個方面則分別向外擴,城垣東南角在今永定門火車站西的四路通,東北角在今宣內翠花灣,西北角在今會城門黃亭子,西南角在今麗澤橋鳳凰嘴村。這是薊城自東漢以來延續(xù)930年后的一次重要擴建,在它之后,元代的京城繼續(xù)向東移動,明代又縮北展南,終于形成今天的北京老城區(qū)。經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廣安門地區(qū)始終處于幾代都城的交匯地,那里是薊城、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共有”的城區(qū)。
金中都自1153年建成,至1215年被蒙古軍焚毀,僅存在了63年,卻給我們留下了一筆非常豐厚的城建文化遺產,我們今天尚可看到的有:
名聲頗著的燕京八景;
令遠道而來的馬可?波羅無比驚羨的盧溝橋;
以玉泉山為主的西山風景區(qū);
北?;始以粪?;
廣安門邊的魚藻池……
燕京八景是一直傳到今天的北京最具詩意的景區(qū),它們是:居庸疊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風、瓊島春陰、薊門飛雨(后改稱“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盧溝曉月、金臺夕照。這些景區(qū)成為古代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完美融合的經典,后來清代乾隆皇帝親為每一個地方題詞立碑。(圖9乾隆皇帝碑“薊門煙樹”)
北京西山風景區(qū)風景殊美,最早在那里進行開發(fā)的是金章宗,他在那一帶建有“西山八院”,現(xiàn)在的大覺寺就是當初的清水院演變而成。
北海本是高梁河水匯集的湖泊,位于中都東北郊,金章宗為這里定下具有濃郁皇家味道的名字:中心島名瓊華島,湖名太液池。金滅北宋后,把宋徽宗在汴梁苦心經營的奇花異石、書畫珍玩打劫一空,悉數(shù)運來中都,安置在瓊島上,裝扮這一休憩之地。
而金代另一勝景魚藻池卻幾乎被人遺忘了。魚藻池位于廣安門外鴨子橋附近,它緊貼金中都中軸線,是中都的一個重要的地理標志,歷史上曾引發(fā)無數(shù)詩人騷客題詩撰文。這樣一個讓人神往的地方,現(xiàn)在叫”青年湖”,越來越小、越來越枯,已近于無。
金中都在北京留下的印記還有今右安門翠林小區(qū)內金中都水關遺址,現(xiàn)已建成博物館,地下五米是金代南垣水關。廣安門外萬泉公園中,有金代城墻遺跡。
宣武區(qū)南橫西街有一座金代的大圣安寺,是供奉金章宗和李宸妃的場所,20世紀60年代時還較完整,“文化大革命”中把寺里的瑞像亭移至陶然亭,明代塑像及壁畫則盡行毀棄。今存山門和一座大殿,2003年筆者造訪時恰逢牛街一帶拆遷,古剎在一片瓦礫之中蒼茫獨立,無漆無色的本木斗拱雄風不倒,雖雜草覆頂,墻根便溺,仍氣度橫生。(圖10大圣安寺遺跡)
身邊的元大都
元大都,我們幾乎不用刻意去尋,它就在我們身邊,北京環(huán)城地鐵之內都是元大都的故地;而且,它比這還要大很多,北線一直要到健德門北土城。
明時燕王掃北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南勝北”的特例,燕王朱棣對蒙元實行的是齏粉政策,將元大都付之一炬,然后把北京城從北面收縮至德勝門一線。所以,領略元大都需要把視野放得更開闊一些,不能局限于今北二環(huán)路之內。(圖11薊門橋元大都遺址)
元大都是元滅宋金40年之后才開始建造的,歷九年而建成,集中代表了整個東方文明的最高藝術水平和哲學理念。
大都最偉大之處在于她是一個“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的完整體系。人們談到她的規(guī)劃宗旨,總會提到《周禮?考工記》中的闡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贝蠖季褪沁@一古老思想最完美的經典體現(xiàn)。
城墻
元大都也稱“汗八里”,清代后期一些國外著述稱北京內城為“靼韃城”,指的便是元大都老城。大都所筑城墻用的是遼金舊法,以黃土石灰版筑而成,為防雨雪,城頭以葦草覆蓋。城墻之外有濠溝,環(huán)城一周。明成祖滅元后,把北京向南縮進三里,德勝門、安定門以北都成了荒地農田,土城反而斷斷續(xù)續(xù)地保存下一些。以南的土墻都包上城磚,堅固了許多,卻在20世紀60年代被拆掉了。
我們去領略一下原汁原味的元大都城墻。
沿西直門北大街北行,過明光村就叫“西土城路”了,沿路都是我們要尋的西土城遺跡。北京電影學院附近的西土城遺址最好,樹多人少,水清路闊,河道已用水泥板鋪底封床,失去了自然形態(tài),倒也整飭清爽。已越千年的土城高高低低,蒼茫古樸,有的地方被人們用腳窩踩出臺階,積雪在樹下經久不化。在這里,你能看到黃土最真實的色澤,聞到樹和土的濕氣,最切近地回歸自然和歷史的懷抱。
北土城遺址在對外經貿大學附近,現(xiàn)在也辟為公園了。沿它的東頭往南,原是大都光熙門舊址,20世紀60年代時,土臺還在,后來鏟平鋪鐵軌了。鐵路向北直行未往東拐的這一段,恰是元大都東土城沿線。
元大都城墻被明代所用的東、西沿線,20世紀60年代拆光,河濠填平,變成東、西二環(huán)路。南段在長安街南面一點,其東首有一個重要標志:觀象臺。這兒原是元大都東南城垣拐角,明正統(tǒng)七年,用其舊址改建為觀象臺,今天,它不但昭示著我國古人在天文學方面的偉大探尋,還意外地有著地標的意義,真是功莫大焉。(圖12古觀象臺)
大都的城墻系統(tǒng)包括三個層次,土城、皇城和宮城。這一造城規(guī)范,上承遼南京、金中都,下傳明清北京城。元大都的皇城將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和南海)全部囊括進去,皇城內為三大組團,天子、太后和太子各有其宮,自然也各有宮墻。天子宮殿為“大內”,居太液池東側,坐落于全城中軸線上;太后和太子宮殿在太液池西畔。整個皇城的東部與今東皇城根一致,西部則與今西皇城根一致。
今永定門外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建筑,名“燕墩”,當?shù)厝撕魹椤靶「蕖?,是清乾隆時重建的元大都“五鎮(zhèn)”之一的南方之鎮(zhèn)。南方按五行屬火,所以元代堆烽火臺用以象征。晚清楊靜山有詩說:“沙路迢迢古跡存,石幢卓立號燕墩。大都舊事誰能說,正對當年麗正門。”清代乾隆年間在建“新五鎮(zhèn)”時,對舊五鎮(zhèn)做了改動,在“南方之鎮(zhèn)”燕墩上面豎立龍頂石幢,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乾隆皇帝題記御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