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節(jié):并購、整合:分眾的成長之路(1)

智弈 作者:胥英杰


并購、整合:分眾的成長之路

所謂電梯平面媒體,簡單說,就是在公寓樓或寫字樓的電梯里張貼或懸掛的平面海報式廣告。

與液晶電視屏的高成本相比,平面印刷的海報紙的成本無疑要低得多。一張海報紙,一塊鏡面玻璃,各種材質的鏡框,這就構成了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電梯平面海報廣告。和分眾的模式一樣,電梯廣告經營者所擁有的核心資源就是和各個樓宇電梯所有者、物業(yè)公司(或業(yè)主委員會)商談后所獲得的樓宇電梯內的海報懸掛權。

實際上,這種平面海報并不是新鮮產品,平時人們在社區(qū)的公告墻內、在大街上、在公交車內和地鐵內,對于這種平面海報式廣告早已是司空見慣。而把廣告掛進電梯,在國內最早是在2000年由框架傳媒提出創(chuàng)意并成功實施,隨后有了更多的廣告業(yè)同行跟進、模仿。但是,正是由于電梯平面廣告進入門檻低,導致電梯平面媒體行業(yè)的集中度一直不高,從北京、上海、杭州,到廣州、深圳等,在全國二三十個城市中,相同業(yè)務模式的媒介廣告公司達數(shù)十家之多,規(guī)模比較大的如框架傳媒、朗媒傳播、陽光加信、信誠四海、廣州圣火等有十幾家。這其中,框架傳媒因為進入市場最早而成為這個行業(yè)的"老大哥"。但即便是"老大哥",2004年框架傳媒的年利潤不過才600萬元,市場份額僅為10%,與有著近億美元資金支持、年營業(yè)額達數(shù)億元的分眾與聚眾相比,實力對比懸殊。

整體看,當時的電梯平面廣告市場是一片"灌木叢",涉足的公司眾多,品牌紛雜,但是鮮有明顯領先于同行的佼佼者,同業(yè)間競爭處于一種難分伯仲的膠著狀態(tài)。就是在這種 "軍閥混戰(zhàn)"的局勢下,2003年8月,因為譚智和框架總經理劉磊間的私人關系,使譚智以戰(zhàn)略顧問的身份加盟框架,開始進入電梯廣告行業(yè)。2004年11月,在譚智的主導下,漢能集團、IDGVC及部分私人資本以人民幣1500萬元聯(lián)合投資框架傳媒,獲得43%的股權,譚智擔任框架董事長兼CEO。

從2005年2月到8月的半年內,框架展開大規(guī)模的行業(yè)整合,收購了8家同行業(yè)企業(yè),一舉占據(jù)了中國90%的電梯平面媒體資源,成為電梯平面媒體的絕對"統(tǒng)治者",也成為分眾和聚眾兩寡頭對決的最重要 "砝碼"--此時,框架如果偏向分眾,分眾在整個樓宇廣告市場的占有率將大大超過聚眾,而聚眾將徹底失去與分眾抗衡的能力;反之,如果聚眾與框架攜手,聚眾實力會大大增強,其上市之勢也會水到渠成,勢不可擋,聚眾將對分眾的市場領先地位形成強勁挑戰(zhà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