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金融危機時代

浪潮之巔 作者:吳軍


從2000年到2010年,IBM的業(yè)績沒有多少值得圈點的地方。它的利潤很高,但是發(fā)展并不是很快,甚至在有了很多現金收入時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現金進行再投資,最后只好以回購股票的形式發(fā)還給股東們。在過去的10年里,它的股價幾乎是一條直線,因此,它的股票期權對新老員工已經沒有吸引力了。從2007年起,IBM干脆直接對員工發(fā)放限制性股票。但是,它在2001~2003年和2007~2009年兩次經濟危機中再次顯示出的超乎尋常的生存能力,讓業(yè)界嘆為觀止。

2000~2003年由于互聯網泡沫破碎,給世界經濟帶來了短期的、局部的動蕩,IBM本來就沒有趕上互聯網的快車,當然受泡沫的負面影響也較小。這些就不再贅述了。但是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社會的沖擊卻是無所不在。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很多“巨無霸”的跨國公司或者倒閉(通用汽車3公司、雷曼兄弟公司等),或者被并購(太陽公司、貝爾斯登公司),或者一蹶不振(雅虎公司、花旗銀行),即使是很健康的公司,包括微軟公司、eBay公司等,也沒有回到危機以前的情況。而IBM不但在危機中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而且在危機過后業(yè)績迅速提升。圖2-6是近5年來IBM的股價和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對比。從圖中可以看出,即使是金融危機最嚴重的2008年底,IBM的股價也沒有跌破經濟很健康的2005年末時的水平。而在股市觸底的2009年3月時,IBM的股價已經走出了谷底,幾天后它的股價表現比2005年增長了70%左右,而同期美國股市的三大指數收益均是負值。

為什么IBM能在金融危機中巋然不倒?為什么投資人對它這么有信心呢?這要從它的業(yè)務、商業(yè)模式、管理方式及全球化等幾個角度來看。

IBM幾乎100%的客戶都是商業(yè)客戶,本來這樣的生意最容易受宏觀經濟的波動而變得很不穩(wěn)定。但是,它的核心業(yè)務主要是IT服務業(yè),和金融本身相關性不大。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IBM不是一個簡單的設備公司或軟件公司,而是一個服務公司。無論世界如何發(fā)展,對IT服務業(yè)的需求總是存在的,而且是上升的。因此,雖然有金融危機,使得各個公司和企業(yè)會迅速減少,甚至終止對IT產品的采購,但是,只要這些企業(yè)還存在一天,就需要IT服務一天。有了這個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IBM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季度,營收也沒有受到多少影響。相反,那些以銷售設備、器件和軟件為主的IT公司,比如太陽公司和英特爾公司,營收就會銳減。英特爾公司家大業(yè)大,雖然營業(yè)額和金融危機前一年相比少了1/4,但是尚可維持;而本來就風雨飄搖的太陽公司,在連續(xù)虧損幾個季度后,就不得不被兼并掉了。這顯示出IBM的業(yè)務和商業(yè)模式的平穩(wěn)性。

作為IT領域罕見的百年老店,IBM的中層管理雖然機構臃腫,但是它的高層管理還是很有經驗的。IBM在過去不斷淘汰毛利非常低的業(yè)務,使得全公司的毛利率一直維持在非常高的水平。IBM全球有近30萬員工,工資和其他人工成本占它成本的主要部分。在宏觀經濟良好的時期,它不太在意人工的成本,這給IBM的中層領導一個胡亂擴張的機會。但是,IBM的高層很清楚,即使裁員20%,他們的業(yè)務也不會有什么根本的影響。從郭士納掌權以后,每到經濟危機時期,IBM就開始變相裁員。他們首先裁掉的是在美國的合同人員(而非正式員工)。這一次,他們比郭士納時代更進了一步,把很多工作永久性地移到了印度,因為那里的成本能比美國少一半。作為一個業(yè)務遍布全球的跨國公司,IBM的服務也是全球化的,從美國給全球服務和從印度給全球服務沒有太本質的區(qū)別。IBM為了對美國員工顯得人性化一些,當他們減掉一個美國工作崗位時,會給相應的人一個“搬到印度”(relocate to India)去的機會,但是要求到了印度后拿當地的工資。當然除了原來來自印度的員工,其他人根本不會考慮這個“善意的選擇”。

IBM業(yè)績穩(wěn)定的第三個,也許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來自于全球化。關于全球化我們以后還會再介紹。實際上,不僅僅是IBM,美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實體經濟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打擊,原因就是美國各個行業(yè)主要的龍頭公司都是跨國公司,它們的收入有一半,甚至更多來源于海外。我們不妨看看美國最大的10家IT公司海外營收占它總收入的比例:

上面標記*的公司在地理市場上的劃分是以美洲為一個整體,那么“海外”收入其實是非美洲的收入。具體到IBM它在美國的收入2009年較2007年少了4%,但是在拉美等國有較大的提升,導致整個美洲的營收比例得以維持。

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公司原來的收入就主要來自于海外,金融危機后這個比例還在上升。因此,雖然金融危機的中心是美國,但是美國真正好的企業(yè)抗擊本土經濟衰退的能力非常強。具體到IBM由于在金融危機一開始的時侯,美元迅速貶值,導致它的出口變得強勁。同時,它在海外的業(yè)務是以當地貨幣進行的,而它財報中的營收是美元結算的,所以其他國家貨幣相對升值時,IBM的財報就顯得很漂亮。

基于上述原因,華爾街在即使金融危機最危險時,對IBM相對都是有信心的。保守和謹慎對于這個百年老店至關重要。

結束語

IBM百年來在歷次技術革命中得以生存和發(fā)展,自有其生存之道。它在技術上不斷開拓和發(fā)展,以領導和跟隨技術潮流;在經營上,死死守住自己核心的政府、軍隊、企事業(yè)部門的市場,對進入新的市場非常謹慎。迄今為止,它成功地完成了兩次重大的轉型,從機械制造到計算機制造,再從計算機制造到服務。它錯過了以微機和互聯網為核心的技術浪潮,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基因所決定的,但是它平穩(wěn)地渡過了歷次經濟危機。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營業(yè)額和利潤最高的技術公司之一。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會隨著科技發(fā)展的浪潮順順當當地發(fā)展,直到下一次大的技術革命。

IBM大事記

1924 老沃森控股原打表機公司,改名IBM。

1925 進入日本市場,此前打表機公司已經開始逐漸進入歐洲市場。

1933 IBM工程實驗室成立。

1936 在羅斯福新政時,獲得美國政府大訂單。

1943 IBM研制出真空管放大器。

1940 20世紀40年代進入亞洲市場。

1945 沃森實驗室成立。

1952 小沃森成為IBM總裁,開始了快速發(fā)展的20年計算機時代。

1953 研制出使用磁鼓的計算器。

1964 IBM360大型計算機問世。

1969 開始語言識別的研究,司法部開始對IBM進行反壟斷調查.

1971 小沃森退休。

1973 江崎玲于奈(Leo Esaki)博士因在電子隧道效應上的研究為IBM獲得第一個諾貝爾獎。

1981 IBM–PC誕生。

1993 郭士納接管IBM,開創(chuàng)IBM 10年黃金時代。

1997 計算機深藍戰(zhàn)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2005 IBM將PC部門賣給聯想,從此退出PC市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