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正是趕上了一個歷史發(fā)生變局的時代。那時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在經歷“工業(yè)革命”后,已從農業(yè)社會步入了工業(yè)化,國力增長一日千里,在世界市場中的地位也如日中天。而此刻的大清,卻已度過了康雍乾盛世,國力日漸衰敗,國家暮氣沉沉,用《紅樓夢》里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的話,就是“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在這種局勢下,大清與英帝之間的開戰(zhàn),就猶如一頭壯豹與一匹老馬之間的較量,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這樣一個國家處于危局的時刻,清醒如林則徐、魏源這樣的能夠“睜眼看世界”的人,開始尋找國家的出路,身體力行地去實踐強國固本、救亡圖存之道?!皫熞拈L技以制夷”成為當時有識之士的一個行動總綱,無論是此后在經濟上的“洋務運動”,還是在政治上的“康梁變法”,可以說都是遵循著這樣的思想脈絡。
如果說清政府當時能真正履行這個“師夷長技”的總綱,放下架子去向西方國家學習的話,可能還會有機會化解這個困局。因為在同時代,還有一些像大清帝國一樣落后的傳統(tǒng)農業(yè)國家也同樣遭遇著西方國家的侵犯,由于它們能順應潮流,適時變革,努力去學習西方國家的長處,最后渡過難關,甚至完成了自身的嬗變。
比如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當中國發(fā)生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日本還處于幕府時代,是個比中國更落后的國家,國力遠不如中國強盛。與中國在當年遭遇英國軍隊的野蠻叩門,被迫打開國門一樣,日本在1853年時也遭到了美國軍隊的叩門——當時美國海軍的一支艦隊駛入了江戶灣,以武力逼迫日本開放門戶,由于日本的武力無法與美國艦隊抗衡,最后也只得被迫開放。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后來卻成為日本進行工業(yè)化變革的契機。日本政府在這一方面真正做到了知恥而后勇,開始大步向前追趕,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和技術。從1853年打開國門起,到1871年發(fā)生明治維新,再到1895年在甲午戰(zhàn)爭中打敗中國,再到1905年在日俄戰(zhàn)爭中打敗俄國,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日本就從一個落后的小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強國。
而此間的中國卻還是以天朝上國自居,頑固地不肯變革開放,不愿意放下身架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即使后來勉強開放門戶,也只是做些表面功夫,內囊里還是關起門來以老大自居。故而大廈將傾,僅靠幾根像林則徐這樣的梁柱支撐是無濟于事的,清王朝最終還是轟然倒地了。
2. 未竟的事業(yè)
時間到了1978年,中國又到了一個出現(xiàn)變局的年代,關閉了許久的國門在這一年又重新打開了。不過這一次與100多年前那次不同,是中國政府主動開放了門戶。
這次開放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中國社會又發(fā)展到了一個轉折關頭——用當時政府工作報告的話講:中國的國民經濟已經臨近崩潰的邊緣,多數(shù)人連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不進行改革開放,中國的路已經走不下去了。而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這一次的國門開放也確實是中國政府對“師夷長技”這100年理想的秉承。
今人與古人的心靈是相通的,盡管先賢們提出的這個思想在歷史上并沒有獲得實現(xiàn),此后的中國大地上戰(zhàn)亂頻仍、時局不定,但它卻像火種一樣一直蘊藏在人們的心里,只要到了合適的時間,有了合適的環(huán)境,就依然會迸發(fā)出來,成為點燃人們思想的火炬,去照亮中國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