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霸道”、“王道”和“雜道”(3)

卓越領導者的智慧 作者:陳樹文


韓非子為君主設計的治國之道的基本原則是用法之相忍,不用德之相愛。法包括賞和罰兩個方面,違法必罰,守法必賞。賞和罰的基礎是人性,是對人性的滿足。以“法”治國就叫做“法治”。韓非子提出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統(tǒng)治術。韓非子認為三者必須并用,并以“法”為中心。認為君主光靠法令治國不行,還要靠君主的權勢來推行法令,作為行法的力量,運用法令來統(tǒng)一思想。有了權,有了法,即使一個平凡的君主也可以“抱法處事”、“無為而治天下”。后來歷史上的包拯也講:“法今即行,紀律自至,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狈业倪@套“霸道”理論有利于實現和加強君主專制統(tǒng)治,因此,此法經過韓非子的發(fā)揮,就為秦王所采納。通過秦王的施政而在其政治生活中一度占了主導地位。

從領導特征的角度,可以將個體領導者分為能人型領導者與仁人型領導者兩種類型。能人型領導者——崇尚“霸道”,過分重視“力服”,依賴其高超的能力培植其權威的基礎,往往威有余而寬不足。

“霸道”的領導模式的外部特征就是嚴刑峻法的統(tǒng)治。歷史上第一個踐行“霸道”理論的人物就是商鞅。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商鞅在變法時,太子沖撞了商鞅,“刑不上大夫”,更不敢上太子,就讓太子的兩個老師代過,一個剁掉了一只腳,一個削掉了鼻子。太子的老師都受到如此的懲罰,其他百姓犯了法該受到什么樣的懲罰,可想而知。秦國自商鞅變法后,國力日益強盛,至秦王嬴政繼位后,秦國憑著強大的軍事實力一舉吞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然而秦朝統(tǒng)治者推行暴政,徭役賦稅繁重,窮奢極欲,濫用民力,建阿房宮,修驪山墓,加之刑罰嚴苛,手段殘忍,導致了民怨四起,天下百姓紛紛起來造反,使歷史上貢獻最大的朝代演變成為歷史上最短命的朝代。這種基于“性惡論”的“霸道”理論和治理模式,根本性的錯誤就是否定了社會存在著愛,存在著相互信任。愛和相互信任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礎,法家的理論和政策破壞了社會和諧發(fā)展這一基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