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性格所誤的崇禎(2)

從歷史看職場 作者:商振


魏忠賢其實死得蹊蹺,在外他沒有幫手,但回京他就大有機會,他不會不知道自己還有殘余勢力,但他竟然放棄了生機。其實究竟是“自殺”還是“他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忠賢死了,這正是崇禎想要的結(jié)果。清算魏忠賢余黨的行動開始了,至崇禎二年三月十九日,所謂閹黨逆案才告完結(jié)。

以一己之力除魏忠賢,體現(xiàn)了崇禎的膽略和高超的政治手段。但令人不解的是,費盡周折地除去魏忠賢閹黨之后,崇禎自己又繼續(xù)信任宦官,走上了如他兄長一樣的輪回。也許這正是崇禎性格多疑的一個驗證,他不信任外人,而只相信自己身邊的人??梢?,人真的不是相信值得信任的人而是相信愿意信任的人。值得崇禎信任的袁崇煥就沒那么幸運,自己拼死衛(wèi)主,結(jié)果卻被崇禎凌遲處死。

袁崇煥在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接受崇禎召見時,曾許下海口“五年平遼”。事實上,袁崇煥確實很有幾下子,在遼東寧遠、錦州及山海關(guān)一線確實是牢牢守住了京都門戶,清朝軍隊在此尺寸未進。后來,皇太極沒辦法,繞過袁崇煥布置的防線,從薊門南下,進逼京師。崇禎二年十月下旬,清朝十萬軍隊到達遵化城下,距京師不過二三百里。袁崇煥立即命山海關(guān)總兵趙率教增援,然后自己也于十一月五日率兵入關(guān)。十一月二十日,崇煥在廣渠門與清朝軍隊開戰(zhàn),袁崇煥身先士卒,將皇太極逼退。二十七日,袁崇煥擊退了皇太極的軍隊,京師外圍已經(jīng)完全肅清。沒想到打敗了敵人的袁崇煥馬上就要上路,一條不歸路,死神正一步一步向其靠近!

十二月一日,崇禎在紫禁城平臺召見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薊遼督師袁崇煥,傳諭是要“議軍餉”。北京此時是全城戒備城門禁閉,城上用繩子吊一個筐子下來,袁崇煥就坐在筐子里被提到城上。袁崇煥到了平臺之后,崇禎皇帝并沒有同他議軍餉,而是當即下令將他逮捕下獄。此時袁崇煥才明白所謂“全城戒備”,戒備的不是清兵而是他及他手下的精兵??尚Φ氖?,祖大壽是袁崇煥部將,遂節(jié)制遼兵,得知此消息后率部東返,不理會崇禎的“勤王”命令了。后來還是靠著獄中袁崇煥的親筆書信,才將祖大壽及守遼軍隊召還,并收復永平、遵化一帶。

事情的起因,據(jù)《崇禎長編》記載:楊春、王成德兩名太監(jiān)被清兵俘虜,皇太極派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和巴克什達海等看守這兩人。幾個人坐在兩個太監(jiān)隔壁,故意在談話中暗示袁崇煥已經(jīng)與皇太極有密約攻取北京。后來,楊、王太監(jiān)居然“神通廣大”地越獄成功逃回紫禁城。這倆人剛從鬼門關(guān)旅游回來,迫不及待地寫了一篇“我這一路上”的紀實文學,并第一時間將文稿交給了崇禎皇帝?;实鄞藭r很相信太監(jiān)--他身邊的人,所以才決定在平臺召見袁崇煥“議餉”。

崇禎三年三月十六日,崇禎帝命人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從后來的一系列事件來看,這一看似平常的“狡兔死走狗烹”卻為明朝滅亡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而崇禎犯下如此嚴重錯誤,居然只為太監(jiān)聽來的一句話,這再次印證了崇禎悲劇實際上是其多疑性格的悲劇。除開性格多疑,崇禎的性格中還有其他的弱點。

袁崇煥死后,明朝在與李自成的各次對抗中,均處于劣勢。究竟誰能擔當?shù)钟胺促\”的重任?此時他想到了吳三桂。吳三桂繼袁崇煥之后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多年,一樣將皇太極擋在關(guān)外,實戰(zhàn)經(jīng)驗和能力自然不用說,調(diào)此人來指揮軍隊對抗李自成,不失為一計良策。但“聰明”的崇禎皇帝,在這性命攸關(guān)的時候又打起了小算盤。把吳三桂調(diào)進關(guān),就等于把寧遠放棄給清兵,他不想擔這個丟疆土的罪名,因此,想拉上朝臣一起“上刀山”。崇禎十七年正月十九日,崇禎正式向大臣就調(diào)吳三桂入關(guān)一事征詢意見。大臣們都承認吳三桂是抗擊李自成最好的人選,但大家也都心里跟明鏡似的明白:崇禎是想拉自己墊背呢。啥年代了,還玩這招?!這都玩過了?。?

年前的事情大家至今記憶猶新。崇禎十五年,在被李自成打得很狼狽的時候,崇禎曾打算與清兵議和,以便騰出力量安內(nèi)--撲滅闖王起義。崇禎與兵部尚書陳新甲商議后,決定秘密進行此事,并交由陳新甲具體實施。可惜事情還是張揚出去了,大臣們紛紛質(zhì)詢是否有此事。此時崇禎害怕?lián)鷤€“媚外”的罪名,沒等陳新甲講出實情,就把他拉出去給“咔嚓”了。這事情才過去不到兩年,大臣們還是記得的,沒有人想做第二個陳新甲。

崇禎一再聲言:“此等重大軍機應行與否,原應先生們主持擔任,未可推諉,延緩誤事?!钡@些大臣們都是官場上的老油條了,誰肯上這賊船?崇禎有意推卸責任,朝臣含糊應對,誰也不拍這個板。后來崇禎逼問得緊了,朝臣就想出一個很“民主”的辦法--向各省督撫征詢意見。在此國家存亡的危機時刻,皇帝和大臣在這兒慢悠悠地“推太極”,二月八日山西首府太原城破,一晃二十天過去了,調(diào)吳三桂的事還沒定下來。此事折騰了一個多月,由于朝臣們沒有明確表態(tài),崇禎自己也不愿承擔“棄地”的責任,就把這件事關(guān)國家命運的大事給壓下去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