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能源,美國的未來——及其在政治、經(jīng)貿(mào)和環(huán)境方面的未來——是要接受一個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世界的現(xiàn)實。為了獲得能源,美國的政治家、外交家和企業(yè)家必須在今后的幾十年內(nèi)積極與世界各地的能源生產(chǎn)國,特別是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的生產(chǎn)者合作。獲取該國未來所需的能源意味著美國必須接受全球市場,同時也要認識到,用風力發(fā)電和太陽能發(fā)電取代目前由礦物燃料和核反應堆產(chǎn)生的大量電力是受到實際情況限制的。
美國需要能源獨立的言論能夠持續(xù),主要是因為美國公眾很可悲地對能源的基本原則和能源業(yè)務一無所知。31看來,選民之所以響應這個詞組,部分原因是它已成為主張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的一種代碼——它認為,只要美國不從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購買石油,一切就會有所好轉(zhuǎn)。能源獨立的言論為貿(mào)易保護主義政策提供了政治掩護,而且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對國內(nèi)能源生產(chǎn)商的越來越多的政治補貼,玉米乙醇行業(yè)就是個最明顯的例子。
但是,能源獨立本身并不會保障能源安全或任何其他類型的安全。能源獨立,從根本上說,意味著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這兩者都與美國在波斯灣和全球的長遠利益直接相左。
一旦您看穿了這些炒作和夸大的言辭,就只有很少或根本沒有道理來推動美國的能源獨立了。這就是本書的目的:揭穿能源獨立的概念,闡明目前大肆渲染的可替代或再生能源中——玉米乙醇、纖維素乙醇、風力發(fā)電、太陽能發(fā)電、煤炭液化等——沒有哪一種能使美國免于燃料進口。能源獨立的邏輯很簡單,美國的胃口過大,而全球市場過于復雜與繁冗,所以對于美國來說,就只有選擇退出。
事實上,美國的很多能源需求都已得到滿足,因為它可以依靠日益彈性化的全球能源市場的力量。2005年,美國購買的原油來自41個不同的國家,噴氣式飛機燃料來自26個國家,汽油來自46個國家 。322006年,它從11個不同的國家進口煤炭,從另外6個國家進口天然氣。33美國邊境上一些州的消費者依靠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進口電力。34數(shù)以萬計的美國人使用的來自核反應堆的電力是由外國鈾礦生產(chǎn)的。2006年,美國進口的放射性元素又來自8個不同的國家。35
是的,美國確實進口了大量的能源。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今后幾十年,它還會繼續(xù)這樣做。艾奧瓦州的農(nóng)民可以把所有的玉米都變成乙醇,得克薩斯州和達科他州可以遍布風車,蒙大拿州可以嘗試將其所有的煤都變成汽車燃料,但所有這些行動都是不夠的。美國需要能源,許多的能源。而獲得能源的唯一途徑是依靠活躍的全球能源商品貿(mào)易,這樣,這個市場上的每個成員都能夠提供自己最擅長的商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