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一位記者采訪我之后寫了一篇報道。在文章的結尾,他杜撰了一句話:每天宋英杰最想說的是——今天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風調雨順。后來很多記者經常沿用這句話,以表明宋英杰同志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但是,那句話絕對不是我說的。所謂風調雨順,基本是以年度(或者季度)進行考核的。單純的一天,無法說明風是否調,雨是否順。例如如果以一天看待天氣,一個臺風來了意味著災害;如果以一年看待天氣,那個臺風是以陣痛的方式完成了熱帶和溫帶之間的水汽輸送和熱量交換,它登陸時帶來的暴雨實際上當年當地獲得了最珍貴的淡水資源。老天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只做好事不做壞事。每天的天氣只是現象,而一個相當長時期的天氣才能夠呈現規(guī)律。我們全面地評價一個人,也肯定不是通過他(她)一天的表現。記者寫一篇好稿子并不難,要每篇稿子都好是挺難。但再難也不能隨意杜撰啊,尤其是在自己的智商空白領域進行拔高式杜撰。
如果繼續(xù)深入探討,人是通過不斷總結天氣和適應天氣而獲得了更多的生存智慧。在新疆,雨水少,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巨大是瓜果最喜歡的氣象條件;如果弄水稻茶葉,沒有水沒有云霧,豈不是災難?天氣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橘之所以成為枳,就是因為人違背天氣規(guī)律去行事。在古人眼里,風是否調,雨是否順,在于風和雨是否有益于農事,適時而且適量。這是人對老天爺提出的高標準嚴要求。人對于天氣的好惡,在于天氣是否影響了我們的農業(yè)利益。今天,在人與自然相伴相生的和諧社會,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尊重利用并保護天氣氣候的自然屬性,檢點自己的行為對氣候的影響和破壞,考驗著人類的智商和情商。
話又扯遠了,每天值班的時候的確沒有那么空泛的美好愿望,如果尊敬的老天爺允許我們值班說天氣的人每天可以實現三個具體的愿望,那我倒可以想想,和老天爺交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