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6)

從眾效應:如何影響大眾行為 作者:(英)馬克·伊爾斯


我和他者

也許,對于理解心理治療標準的人,這不是什么新鮮概念。仔細研讀有關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的著作,就會發(fā)現(xiàn)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一直都了解“我們”這方面的知識,只是我們自身選擇漠視這個概念。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從很多方面看都是個人主義者——他主要的醫(yī)學臨床研究大都適用單個病人;他的研究著作都是根據(jù)個人和個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適用措辭。然而,弗洛伊德非常清楚,被他稱作“他者”的某種事物潛藏在他對個人的自我感知觀點的深處,而且決定了自我的大多數(shù)行為,不論好壞。的確,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弗洛伊德和他的同事(例如埃里?!じチ_姆)努力(有所成功)尋求個人與社會群體某種綜合體。

我們不能逃脫“他者”——父母親、兄弟姐妹或者陌生人。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大部分的不快樂來自于與他人相互影響規(guī)則的錯誤學習,并且根據(jù)錯誤的認識從很早時就產生相互影響。這個看法似乎是正確的。其他學者,例如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表明,個體病人早期與他人的相互影響非常重要,對病人后來的精神系統(tǒng)機能失調產生影響。米勒的研究沒有采用歷來備受爭議的一些弗洛伊德的觀點。最近的一些研究,如波爾比“依戀理論”的經(jīng)度研究,使我們明白“他者”對我們產生效應的長期性。童年就具有依附情結的人們長大之后將更有可能處于依附情結的掙扎中。在心理治療時,大多數(shù)人都從童年經(jīng)歷開始談起,這不是偶然事件。

此外,神經(jīng)科學的最新進展使我們能夠更多地了解大腦功能的社會應用(在與他人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大腦如何改變,以及大腦功能設計怎樣使我們能在社會環(huán)境下生存,當我們的生活大部分由這些社會環(huán)境組成時)。與此同時,社會心理學這一門學科(這門學科自戰(zhàn)后時期以來就不為人知是由于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以人為實驗對象,引發(fā)道德爭議。),正在得到越來越多通才作家的青睞。關于社會心理學的先驅研究成果也得到重新解釋,再次應用到當今關于群體行為的問題上來。

市場調查和我

對比之下,商業(yè)世界,尤其是市場調查都過分專注于個體(英國每年要耗資20億英鎊理解個人的想法與行為)。近年來,盡管大部分資金仍花在個人采訪方面,專注團體越來越令人難以置信地流行開來。但是不要以為專注團體掌握了我們的從眾本性,而我這本書里要闡述的內容,不管怎樣要比那些不可靠的問答方法,例如民意測驗,要精準得多。

人們不斷地認識到,由所謂的現(xiàn)實人揭示的事實,這樣而產生的感覺才是吸引力的主要部分——你觀察到現(xiàn)實人在街上走著,你問他們問題,你注視著他們,聽著他們的答案,非常地清楚?,F(xiàn)實人告訴你他們做出的行為,他們?yōu)槭裁催@么做的原因以及他們下一步可能的行為。然后你對現(xiàn)實人中其他人的喜好有了大概的了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