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來到世上,既要享福也要受苦

活在當(dāng)下,靜心修行 作者:付娜


布雷茲里特曾說過:“如果沒有嚴(yán)冬,春天就不會那樣舒心宜人。”的確,不知苦痛,怎能體會到快樂?在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nèi)舨皇菄L到痛苦,遭受折磨,就不會有苦盡甘來的甜蜜感覺。

有一位哲人問他的三個徒弟:“我們來到人世間是為了什么呢?”

第一個徒弟回答道:“我來這個世界是為了享受快樂?!?/p>

第二個徒弟回答道:“我來這個世界是為了承受痛苦。”

第三個徒弟回答道:“我來到這個世界,既要承擔(dān)生活給我的磨難,又要享受生活賜予我的幸福?!?/p>

這位哲人給前兩個徒弟打了50分,而給第三個徒弟打了100分。為什么呢?

因為前兩個徒弟只答對了問題的一半,而第三個才答對了人生的價值。

人生有苦樂的兩面,是我們都需要去體驗的。太苦了,就要去尋找人生的快樂;太樂了,也應(yīng)該明白人生的真相。僅僅是快樂,總會樂極生悲;僅僅是痛苦,也會苦得無味;人生最好是在苦與樂中調(diào)出滋味,過一種不苦不樂的生活。

痛苦與快樂是種相對的感覺,沒有嘗過什么叫痛苦的人,也不會知道什么是快樂。

唐朝宰相裴休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兒子裴文德,天姿聰穎,博學(xué)多才,年紀(jì)輕輕就中了狀元,被皇帝點為翰林。但裴休知道,兒子從小就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長大,不知世苦,太快就飛黃騰達,難免根基不牢,因此就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參學(xué),并要他先從行單(苦工)上的水頭和火頭做起。

裴文德住在寺院里,天天挑水砍柴。他從小到大,哪干過這種苦活,幾天下來,弄得身心疲憊、煩惱重重,只因父命難違,不得不強自隱忍,心里卻不甘不愿,經(jīng)常發(fā)些牢騷。

有一天,他好不容易把水缸挑滿,累得渾身大汗,放下扁擔(dān),占詩兩句:“翰林擔(dān)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寺里的住持無德禪師剛巧從此路過,聽到裴文德的牢騷話,不禁微微一笑,也念了兩句偈:“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p>

裴文德聽了不覺一驚。他詩中的“汗淋”與“翰林”諧音,頗具才思,但跟無德禪師偈語中顯示的宏大氣魄相比,猶如滾滾波濤中的一個小浪花,是那么微不足道。由此他知道了自己的淺薄,從此收束身心,安心勞作,勤修心性,受益非淺。

只有聰明人才知道需要吃苦,只有傻瓜才以為輕閑是福。人的才能需要在吃苦中磨練,人的意志需要在吃苦中砥礪,人的情感需要在吃苦中成熟,人的閱歷需要在吃苦中豐富,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也只能從吃苦中收獲。所以,聰明人不怕吃苦,主動吃苦,經(jīng)常吃苦,直到修煉到以苦為樂,他們的人生也在吃苦中綻出絢麗的花朵。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就看我們以怎樣的心態(tài)對待它。普希金在一首詩中寫道:“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煩惱不要心焦,陰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氣和,想念吧,那快樂的時光就要來到……”既然我們每個人都還做不到揮手出紅塵,就要在生活中學(xué)會歌唱和歡笑。不要一味去苛責(zé)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也不要一味去抱怨命運多舛、天意弄人。關(guān)鍵要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用心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和善。在沒有陽光普照的日子里,要學(xué)會溫暖自己,使自己變得堅強,使自己的心靈充滿希望。

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人來到人世間,如果沒有理想,沒有追求,只是為了享受;而不去承受痛苦,那么他不僅享受不到生活賜予他真正意義上的幸福,還有可能變成好逸惡勞的寄生蟲。

現(xiàn)在很多都市里的人生活條件好了,過得舒適了,反而很難快樂起來。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沒有體驗過條件艱苦和物質(zhì)貧乏的“苦”,才不知現(xiàn)在這種物質(zhì)滿足和條件舒適的“甜”。

因為,幸福是相對的,所以幸??梢院芎唵危憾亲羽I的時候,有一碗熱騰騰的拉面放在你眼前,就是幸福;累得半死的時候,撲上軟軟的床,就是幸福;哭得傷心的時候,旁邊有人溫柔地遞來一張紙巾,也是幸福……平常一些很小的事,也能給你帶來幸福。

可以說,世間本不缺少幸福,缺少的只是感受它的心靈。

修行路上你和我:

沒有經(jīng)歷風(fēng)雨就不會見到彩虹,沒有品嘗過痛苦的滋味,就不會享受到幸福的甜蜜。所以,我們有幸活在這個世上,就要勇敢地承擔(dān)起生活帶來的磨難,也要好好地享受生活賜予的幸福。只有這樣,我們才算是一個真正懂得人生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