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圣人家訓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中國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孔子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可謂功勛卓著??鬃釉诩彝ソ逃兴纬傻膬?yōu)良傳統(tǒng)對后世影響也很大。他的思想一直是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至今,他的教育思想還閃爍著耀眼的智慧火花。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我國古代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孔子齊名,歷史上素有“孔孟之道”的說法。如果說孔子是儒家學派及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那么孟子則是繼承和發(fā)展這一思想體系的舉足輕重的大師。被人們譽為中興儒學的“亞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人。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治學與修身的有機統(tǒng)一
孔子是我國的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他一生勤勤懇懇,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學識淵博,但述而不作,幸好他的學生根據(jù)孔子的言行匯編成了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經(jīng)典著作——《論語》,這才讓孔子的經(jīng)典思想得以流傳。古人曾經(jīng)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在古代人心中的地位。而在當下,如果家長能夠汲取《論語》中的精華,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女,必定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論語》中,有一段文字記載了孔子是如何教育他的兒子孔鯉的,廣大的家長或許能從中得到某些啟發(fā)。據(jù)《論語》記載:有一天,孔子獨立于庭院之中,默然靜思,其子孔鯉快步從他身邊走過,孔子突然叫住孔鯉問:“學《詩》乎?”鯉回答:“未也?!笨鬃诱f:“不學《詩》,無以言?!笨柞幫硕鴮W《詩》。又有一天,孔子又獨立于庭院中,孔鯉快步走過其側,孔子又叫住他,問:“學《禮》乎?”孔鯉對曰:“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學《禮》,無以立?!庇谑?,孔鯉退而學《禮》。
孔子為什么要讓兒子孔鯉學《詩》呢,因為《詩》是文學,是雅言,在孔子的時代是言出必談的話題,能夠顯示出自身的修養(yǎng)。從讀《詩》的過程中,既能夠讓孩子了解自然,接觸世間萬物,也能夠讓他們洞察社會風情,還能夠豐富孩子的情感,同時又能夠提升孩子語言方面的能力。而禮儀則是為人處世必須精通的各種人情往來的禮數(shù)?!疤斓烙行颉?,一個有教養(yǎng)的父母應該明白社會必須有合理的秩序,教給孩子必須熟知的禮數(shù),這是對孩子的保護。
這段話的意思用現(xiàn)代思想來理解就是,一方面,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地增長自身見識;另一方面,要學習社會上通行并要遵循的種種禮數(shù)。教育孩子,要學習和修身兩方面一起抓,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廢,這樣才能夠讓孩子獲得學業(yè)和道德上的雙重進步。
名門家訓析要:關于治學與修身,西方學者也有著和孔子如出一轍的看法,但丁說:“人不能像禽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敝R與美德是互相輝映的,如果知識是寶石,美德便是陽光,寶石唯有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能夠熠熠閃光。豐富的知識只有被具有美德的人掌握才能夠為人類謀福,假如一個人擁有豐富的知識,卻有著邪惡的品德,那么,這個人的知識層次越高,他對人類構成的威脅也就越大。如果一個人有著巨大的權力,而沒有美德的支撐,同樣會給人類造成莫大的災難。二戰(zhàn)時期手握大權卻喪心病狂的法西斯分子所帶來的災難就是人類永遠值得銘記的一個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