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在生活中與他人交往,學會互相幫助,學會與人分享,既要能夠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欣賞他人,同時也能夠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與欣賞。因此,家長應該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增加孩子在禮儀方面的知識,塑造孩子良好的氣質。
儀容風度,是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淀出來的氣質,它和一個人自幼所受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涵養(yǎng)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屬于人的外在的形態(tài)美,但是又是由人的內在所決定的。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就是以禮待人,講究禮儀,為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氣質,家長應當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他們身上能夠得到傳承和發(fā)揚,一個人能夠以禮待人,是他綜合品德的體現(xiàn),同時也反映出了一個人的美好心靈。家長對孩子從小就培養(yǎng)這種好習慣,能夠使他在社會交往中游刃有余,更能促進他人際關系的和諧。
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訓練他有良好的儀態(tài)儀表,能夠讓他禮貌待人,這不但可以使孩子體現(xiàn)出良好的素質,而且還能擴大他的交際范圍,使他贏得更多人的尊重和認可,獲得一定的號召力和領導力。
成長鏈接:如何塑造孩子的好氣質
氣質的形成有一定的先天性,也就是說,孩子與生俱來就會有某種氣質,它在很大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是這并不是說與生俱來的氣質就固定不變了。經過自身的努力和別人的影響與改造,孩子們可以逐漸地培養(yǎng)出良好的氣質,從而讓自己氣質非凡,更受人歡迎。
教育具有強大的改造力量,它可以改變人,也可以塑造人。通過對孩子進行積極向上的氣質教育,我們有能力將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謙謙君子、窈窕淑女。一個懂禮貌、講禮節(jié)、有風度的孩子,肯定會比其他孩子更受歡迎,而且在學?;蚴瞧渌麍龊先菀妆晃灾厝?,這就在無形之中多了不少鍛煉的機會。因此,作為家長,要將孩子從小就培養(yǎng)成一個有紳士淑女風度的人。
人們平時所說的紳士風度、淑女風姿,指的是平時人們在衣著打扮、言談舉止上注重儀容儀表,在為人處世、人情往來上注意文明禮儀。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氣質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家長以身示范。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氣質,就要求家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假如父母平時對孩子總是大吼大叫、滿口粗話,孩子是很難學會彬彬有禮、斯文儒雅的。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高雅的氣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培養(yǎng)出來的,氣質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積淀和培養(yǎng),假如父母想幾天之內就把孩子培養(yǎng)出高雅氣質,是不大可能的,因此,父母要從自身的行為上去影響孩子,讓孩子做到“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逐步培養(yǎng)孩子的高雅氣質。
●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1.思想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語言是孩子與他人交流的重要途徑,因此父母對孩子談吐的培養(yǎng)要非常重視。2.優(yōu)雅的氣質離不開得體的著裝。孩子的穿著不僅要整潔大方,還要和自己的年齡身份匹配。3.讓孩子有感知美的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特意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讓他能夠發(fā)現(xiàn)美;讓孩子多去大自然中感受天然美,多讀文藝作品感受內在美;對孩子進行美術、音樂等方面的藝術教育,讓他學會創(chuàng)造美。有了審美的眼光和情趣,才能更留意身邊的美好事物,才能塑造自身美。
●進行餐桌教育。在餐桌上的進餐禮儀,也能顯示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氣質。在英國,家長歷來就有“把餐桌當成課桌”的傳統(tǒng),為的是幫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在我國古代,孔子就提出了“食不言,寢不語”的說法,對進餐時的禮儀做了基本的要求。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的家長有一個共同的認知,那就是:用餐時是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的最佳時機。比如告訴孩子,要等長輩入座后,晚輩才可以入座;吃飯時不可以大聲喧嘩或是敲打碗筷;用餐完畢,離開前,要先向長輩打招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