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北部蒙古遺部首領(lǐng)俺答汗進犯大明王朝的邊關(guān)重鎮(zhèn)大同。大同總兵仇鸞膽小無能,他的總兵官職是用重賄向嚴嵩買來的。面對俺答的進攻,他倉皇無策,只好故技重演,用重金收買俺答,乞求俺答不要進攻自己的防區(qū)。俺答接受重禮后,遂引兵東去,攻古北口,陷薊州,直逼通州,京師告急。世宗遂下詔勤王。仇鸞在以重金賄求俺答不攻大同后,他知道俺答會深入內(nèi)地,危及京師。為了乘機邀功并博得世宗歡心,主動上疏請求入援。世宗欣賞仇鸞“忠勇”,命他為平虜大將軍,節(jié)制諸路勤王兵馬。俺答兵直逼北京城下,大掠村落居民,焚燒廬舍,大火沖天。但各路援兵卻怯懦不敢出戰(zhàn),只是坐觀俺答燒殺搶掠。仇鸞的大同兵甚至趁火打劫,比俺答還兇狠。兵部尚書丁汝夔惶急無策,問計于嚴嵩。嚴嵩說:“在邊塞打了敗仗還可瞞住皇上,在京郊就難以隱瞞了。俺答擄掠飽了,就會自己離去?!倍∪曩缏犘艊泪缘脑?,傳令諸將,不許輕易出戰(zhàn)。兵部郎中王尚學(xué)屢次勸丁汝夔出戰(zhàn),丁汝夔不敢違背嚴嵩的旨意,一味等待。俺答擄掠中飽后,引兵西去。平虜大將軍仇鸞殺了數(shù)十個百姓的頭,冒功請賞。世宗加封仇鸞為太保,并賜金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按中國干支紀年,是庚戌年。歷史上稱這次事件為“庚戌之變”。
“庚戌之變”時,張居正正在北京,他目睹政治的黑暗和嚴嵩的誤國賣友等行為,深感權(quán)奸當國,自己的政治抱負難以實現(xiàn)。于是,在風(fēng)高浪急的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張居正選擇了急流勇退,決定窺測時機,應(yīng)運而進,適時而退,不勉為其難。他借口請假養(yǎng)病,離開京師來到故鄉(xiāng)江陵,休假三年。
告病請假還鄉(xiāng),這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更是一個無奈的決定。當時,張居正自述這是“以病謝歸”,其實他雖體弱多病,但從現(xiàn)有史料中并沒有什么大病亟須回鄉(xiāng)養(yǎng)病和治療的記載。所以說,“以病謝歸”可能只是一種托詞。
在即將離開時,張居正給自己的恩師徐階寫了一封信函,其中流露出自己歸隱的真正動機。信中這樣寫道:榮進之路,險于榛棘,惡直丑正,實繁有徒。意思是他厭倦官場的布滿荊棘、黑白不分,但對時局還抱有希望,因為在他看來,還有“身重于泰山,言信于蓍龜”的徐階在朝廷中,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帶頭掃除陰霾。在這封信中,張居正陳述自己對嚴嵩的不滿,他憤慨于時局的敗壞,痛恨嫉害正直忠良之臣的奸人,高度稱頌徐階在士林中的威望,盼望他擔起天下之重任。但又認為徐階的顧忌太多:“相公內(nèi)抱不群,外欲渾跡,將以俟時,不亦難乎?”“盍若披腹心,見情愫,伸獨斷之明計,捐流俗之顧慮,慨然一決其平生。”勸他不如以真情行事,起而抗爭,不要像嘉靖初年的禮部尚書歐陽德那樣抓住對方把柄而又操刀不割,錯過時機,壯志未酬就已隕落,留下終身的遺憾。這封信主要表達了張居正自己因為對官場已經(jīng)心灰意冷,因此萌生不如歸去、悠游田園的想法。雖然如此,但他仍然殷殷期盼徐階有朝一日能改變局面,因而許諾徐階“假令相公興周、召之業(yè)”,“知己之恩,每懷國士之報”。
除了官場上的失意,情感上張居正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在他28歲的盛年之時,與他相濡以沫的愛妻顧氏溘然逝世,令他陷入無限的悲涼中。一年后,他偶讀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的《傷內(nèi)詩》,不禁百感叢生,寫下:“悲哉難具陳,淚下如迸瀾?!崩m(xù)弦后,新婚燕爾的張居正也沒有忘卻亡妻之痛,在《朱鳳吟》一詩中,表現(xiàn)了他刻骨銘心的思念:“朱鳳失其群,十年不得雙。早棲漢宮樹,獨啄瑤草芳……窮覽周八極,遨游仰三光。仙游誠足娛,故雌安可忘?!睆倪@些深情眷戀的詩中,可以看出顧氏的去世對張居正感情上的重創(chuàng)。這是他一生中情緒最低落的時期。
回鄉(xiāng)之初,張居正尋得風(fēng)光甚佳的湖畔修建了一間茅屋,終日閉門不出。他時而讀書吟詩,時而怡靜養(yǎng)神,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養(yǎng),神氣日漸清壯。待身體恢復(fù)后,他就忙于攻讀經(jīng)史子集,博覽群書。張居正這樣修身養(yǎng)性,閉門讀書大約有三年之久。
畢竟是沒有公務(wù)之勞的休假,閑云野鶴般的生活也使他流連忘返,向往世外桃源,留下不少韻味深長的詩篇。但眾多的詩作表現(xiàn)出他復(fù)雜的感情,時而悠閑,時而彷徨,又時而奮起??梢娝m遠離朝野,但仍不忘國事,心系朝政。身在山林,卻心在朝廷,與山石林泉相伴,雖可怡情悅志,但這不是他的初衷,操心國事才是他的真實想法。其中,值得玩味的是《山居》:“林深車馬不聞喧,寒雨瀟瀟獨掩門。秋草欲迷元亮徑,清溪長繞仲長園。蒼松偃仰云團蓋,白鳥翻飛雪滿村。莫漫逢人語幽勝,恐驚樵客問桃源?!痹娭械男木撑c他的心境何其相似,縱有終焉之意、煙霞之想,又怎能就此沉淪?
在《謁晦翁南軒祠示諸同志》中,張居正借游覽衡山,祭拜朱熹和張南軒的二賢祠之機,終于道出“欲騁萬里途,中道安可留”的心聲,并以“示諸同志”告之以世人,表示他再度出山的決心。在張居正高臥山林之時,北方俺答大舉侵犯宣府、大同要塞,威逼京師。他聞訊勃然而起,作《聞警》抒發(fā)自己的憂憤:“初聞鐵騎近神州,殺氣遙傳薊北秋……抱火寢薪非一日,病夫空切杞人憂?!痹娭袕浡鴮碌年P(guān)切和對時弊積重難返的焦慮。最能反映張居正憂心忡忡而有志難伸心情的是《七賢吟》,這是他對魏晉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王戎、向秀、阮咸的詠嘆詩,這七人才華橫溢,卓爾不群,是亂世中的怪杰。他們行為怪誕,說話玄妙,面對各種抨擊和譏諷,談笑自若,我行我素,逃避世俗,遁跡官場,與當局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并以放蕩不羈的個性,掙脫禮教和功名的約束,倡導(dǎo)真性情和人的自然本能。由他們開創(chuàng)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學(xué),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大流派。但他們的主張終為世道所不容,或被囚,或處死,后世對他們驚世駭俗的行為也多有苛責。但張居正非常理解這七君子“心有所愜”不滿現(xiàn)實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游方之外”的處境,認為世人有關(guān)他們有損名教、貽禍晉室的種種指責,不過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無損于他們的人品和氣節(jié)。這種超群出眾的見解,正是張居正心情的反映。這些詩歌交織著超逸與憂思、出世與入世、憤世與經(jīng)世的矛盾和沖撞,經(jīng)過反思和自礪,張居正終于走出了情緒的低谷。
回到故鄉(xiāng),作為休假的官員,張居正本可不必下田勞作的。但他出自平民家庭,與農(nóng)民有著天然的親和感。他倡導(dǎo)學(xué)農(nóng),并身體力行,在家鄉(xiāng)親自下田,種竹植樹,與老農(nóng)切磋農(nóng)藝,同悲共歡。張居正親身接觸農(nóng)民,在鄉(xiāng)間體會到了人民的辛勞、饑寒和痛苦。在《學(xué)農(nóng)園記》中,他就記述了他對農(nóng)民的觀察:“每觀其被風(fēng)露,炙熇日,終歲仆仆,僅免于饑。歲小不登,即婦子不相眄,而官吏催科,急于救燎,寡嫠夜泣,逋寇宵行,未嘗不惻然以悲,惕然以恐也?!边@些都深深震撼著張居正,農(nóng)民終歲勞碌,僅免于饑餓,官吏的催征急如救火,逼得農(nóng)民拋妻別子,逃亡他鄉(xiāng),這使他“惻然以悲,惕然以恐”。這悲,是對農(nóng)民的滿腔同情;這恐,卻是對政局安危的憂慮。這一切不禁使他惻然心動,責任感迫使他重返政壇。張居正雖然身在山林,但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官員的職責和治國安民之道。即使不再操政,也有這樣自發(fā)的操守,充分反映出他對社稷和民生的憂思。
這幾年的鄉(xiāng)間生活,在張居正58年的生命旅程中只是一段小插曲,但這段時間的成長卻對他將來的仕途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期間的低沉、彷徨和奮起,還有憂國憂民的困惑和焦慮,都是他潛龍之志的體現(xiàn)。經(jīng)過休整、反思和對農(nóng)民疾苦的考察,張居正對解除社會弊端已有深思熟慮,在他的心中重新燃起了一股報效朝廷的熱情。除了自身對政治夢想的追求,其父張文明同樣是迫不及待,敦促他及早赴任。要知道他父親孜孜以求的功名,一生未就,終身的遺憾全都指望著兒子來彌補,眼看兒子業(yè)已進入“儲相”的行列,豈能長久在家逗留!
國運的召喚,父命的囑托,肩負著興國、興家的雙重使命,使張居正不能不重返政壇。這年張居正已經(jīng)33歲,正值壯年,在回京途中信口吟出的“割股割股,兒心何急”最能表現(xiàn)他急切的心情?!拔以敢拼诵?,事君如事親,臨危憂困不愛死,忠孝萬古多芳聲?!边@首以割股命題的《割股行》引用了《莊子·盜跖》中的一則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隨晉文公逃亡落難,途中晉文公饑餓難忍,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的臀肉,供晉文公療饑。張居正從封建社會最高的倫理準則——忠孝兩全出發(fā),以割股的獻身精神,表達了他的耿耿忠心,這是他對自己又一次步入殘酷的官場的激勵,更是對他重回政壇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