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李鴻章赴日乞和(1)

帝制的終結(上):甲午之殤 作者:胡為雄


李鴻章赴日乞和。日本索要賠款三萬萬,還要割占遼東、臺灣。李鴻章?lián)砹?,伊藤則氣焰囂張,只是在對手遇刺后他才略作讓步

在日軍將北洋艦隊艦船全部俘獲的當天,日本政府聲稱:清國必須另派議和大臣,這議和大臣須有允償兵費、朝鮮自主、商讓土地及與日本日后辦理交涉能畫押之全權。慈禧太后因山東新敗,更是求和心切,得訊后便一人作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

李鴻章受命后即著手安排隨員,他讓出使過日本的兒子李經(jīng)方任議和參議,任羅豐祿和二品頂戴候選道伍廷芳為參贊,聘前美國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以候選直隸州羅庚齡為東文翻譯。安排就緒后,李鴻章攜一行人于3月14日晨從天津乘德國商輪啟程。船至途中,突然狂風大作,平靜的大海頓起驚濤駭浪。從這狂風怒濤中,李鴻章隱隱感覺出一種不祥之兆。

經(jīng)過五天航行,李鴻章一行于3月19日晨抵達馬關。碼頭上冷冷清清,幾位日方的接待人員把他們接至引接寺旅館住下。

次日,日方即與中方在馬關紅石山下安德天皇祠旁的春帆樓會談。日方談判代表團陣營強大,它以伊藤博文首相和陸奧宗光外相為全權辦理大臣,隨員有內閣書記長官、外務書記官、外務大臣秘書官、外務省翻譯官、原駐華使館書記生等。

李鴻章想在談判中爭取主動,在與伊藤博文交換敕書后,即令羅豐祿宣讀擬請停戰(zhàn)的英文備忘錄,以求在開議和約之前兩國軍隊即行停戰(zhàn)。

可是伊藤博文聽罷,卻說此事明日作復,并問李鴻章:“此次貴國修好之心誠否?”

李鴻章連忙表白:“我國若非誠心修好,必不派我;我無誠心講和,亦不來此。”他進而以中日同種親睦與西方抗衡說來打動伊藤:“貴我兩國乃東洋之兩大國,同種同文,利害攸關。我國與貴國提攜,共圖進步,借以與泰西爭衡,防止白色人種之東侵,此乃兩國之共同愿望。今雖一時交戰(zhàn),終不可不恢復和平,且冀更進而為親睦之友鄰。切望貴我兩國將為東亞之兩大強國,以與歐美持久對抗,庶幾變今日之不幸為兩國深交厚誼之基礎。今我國人雖有多數(shù)怨恨貴國,而我對貴國反多感荷。緣我國有識之士,鑒于今日之大敗,必有所覺悟。倘能恢復兩國之和平,以其唇齒相依之關系,促進國家之興盛,永保東亞之和平,則足以實現(xiàn)兩國之宿愿?!?

伊藤博文聽了,并未答話,只和陸奧外相交換了一下眼色,心想,如此高談闊論,不過是想借此引起我國的同情,間以冷嘲熱諷以掩蓋戰(zhàn)敗者的屈辱地位;盡管狡猾,卻也令人可憐。當李鴻章提出借用日本電報局向國內發(fā)密電的要求時,伊藤正中下懷。他正要通過電報局掌握其密電碼,以破譯李鴻章與清廷往來密電的內容,好使談判更為容易,于是故作熱情地說:“中堂之要求可格外通融,前張、邵二氏來此,本大臣未曾允電?!?

李鴻章連忙致謝,又為張蔭桓、邵友濂不熟悉對外事務而致歉。不料伊藤卻以目視曾隨同張蔭桓、邵友濂來日本求和的參贊伍廷芳說:“張、邵之失敗,此人亦不能無過?!闭f得伍廷芳赧然無語,李鴻章則賠著一臉干笑。

伊藤博文這時也微微一笑,接著說:“忽視外交上專門性事務者,不僅貴國而已,他國亦間或有之。中堂應該承認,不遵守外交之慣例,不能受到應有的禮遇?!彼讶毡厩按尉芙^和談、不想早日議和,并制造清國和使全權不足的借口硬說成是對方不懂外交慣例的過錯,借以羞辱李鴻章一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