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節(jié):論人(4)

國學(xué)基本教材:論語卷 作者:李鍌


章旨

孔子肯定管仲的功業(yè)。

注釋

① 桓公殺公子糾齊桓公名小白,是公子糾庶弟,二人都是齊襄公之弟。襄公無道,小白奔莒,公子糾奔魯避禍。后來,公子無知弒襄公,自立為君。不久,無知又被殺,魯國遣兵送公子糾回齊,但小白已先入齊為君,并且打敗魯軍,迫使魯國殺了公子糾。

② 不能死又相之管仲原與召忽奉公子糾奔魯,公子糾既被殺,召忽亦自殺,而管仲不但沒有殉身,后來反而輔佐齊桓公。相,輔佐。

③ 霸諸侯為諸侯之長。霸,伯、長。

④ 一匡全面匡正。

⑤ 微無。

⑥ 其猶言大概、或許。

⑦ 被發(fā)左衽披著長發(fā),穿著開左襟的衣服。夷、狄之人風(fēng)俗如此,意謂受夷、狄同化,淪為夷、狄。被,音pī,通"披"。

⑧ 諒小信。

⑨ 自經(jīng)于溝瀆自縊而死于田間溝渠。經(jīng),縊。

析論

齊相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功業(yè)事跡載在史冊,受到后人推崇。但影響世人對他的評價(jià)的負(fù)面因素,也是有的,其中尤其以他未能殉公子糾之難,而且轉(zhuǎn)投政敵陣營,輔相桓公(公子小白)為最。所以子貢和子路都針對這點(diǎn)質(zhì)問:"像管仲這樣的人,可以稱仁嗎?"(子路之問,同在《憲問》篇。)

孔子兩次回答都從功業(yè)上肯定管仲。對子路的回答,《論語》記得比較簡單。只說桓公能不憑武力威迫而糾合諸侯,就是管仲足以稱仁的大貢獻(xiàn)。而這一章,對子貢的回答,則進(jìn)一步說:齊桓公為諸侯領(lǐng)袖,導(dǎo)正各國一歸正道(謂共尊周王),且攘拒夷狄侵?jǐn)_中國,使人民得享有安定、文明的生活,都要?dú)w功于管仲。最后,孔子還駁斥以不能殉節(jié)來批評管仲者是不對的。因?yàn)楣苤俚闹鞠驈V大,一生致力于尊王攘夷,存亡繼絕,豈能為了自己的小信小節(jié),便放棄天下大業(yè)的實(shí)現(xiàn)呢!

對于一個(gè)有文化理想、有政治抱負(fù),又實(shí)在有功于后世的人,孔子是不忍責(zé)全求備,以小廢大的。這種評人的寬宏胸次,值得學(xué)習(xí)。

(七)

子曰:"晏平仲①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第五·一七)

章旨

孔子贊美晏嬰善于交友。

注釋

① 晏平仲齊國大夫晏嬰,字仲,謚號(hào)平,史稱晏平仲。歷事齊靈公、莊公、景公,尚儉力行,盡忠敢諫。后人采其言行,輯為《晏子春秋》。

析論

此章"久而敬之"的"之"字,是代名詞,可以確定。至于稱代者何人呢?有的注家指"與人交"中的"人";有的則以為指"晏平仲",看法并不一致。有版本作"久而人敬之",則是清楚地表達(dá)"之"是指晏嬰。

不過,不論怎么說,晏嬰與人交往,必然能掌握分寸,恭敬待人,是可以想見的。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晏嬰恭敬對人,恒久無替,可見是發(fā)自真誠與人交往,而非黨比為利,虛應(yīng)敷衍,所以他也贏得別人持久的友誼,以恭敬相對待。

真正的朋友,把相互提振道德視為義務(wù),晏子這般恭敬自持,進(jìn)而自然感染朋友,使他們也以真誠恭敬對人,實(shí)在稱得上"善與人交"。

一般人的交往,往往在彼此親近熟悉之后,忘了分寸,失去應(yīng)有的禮敬之心?,F(xiàn)今社會(huì)"朋友"之間,因調(diào)笑狎?yàn)^、混淆彼此而引起不滿、怨憤,甚至反目成仇的事例,屢見不鮮,都是少了一分尊重所致。晏子的行誼,實(shí)在值得現(xiàn)代人深思、效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