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沒的甲午》:輕于一擲(1)

沉沒的甲午 作者:陳悅


清末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為處理各開放口岸和外國交涉的事務,除了在中央設立統(tǒng)一的外交部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清政府還分設南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北洋大臣原名三口通商大臣),處理具體的交涉事務。1875年臺灣事件后,清政府又分別賦予北洋、南洋大臣以督辦南北洋海防的責任,負責海陸防務。

甲午朝鮮事起,相關外交交涉屬于北洋大臣李鴻章的職責。朝中有關備倭的主戰(zhàn)聲音出現(xiàn)后,李鴻章管轄下的北洋沿海駐軍責無旁貸地成為戰(zhàn)守之軍,后人曾稱當時的局面是以北洋一隅敵日本一國,并不為過。

因為明白北洋海陸軍的內(nèi)情,李鴻章從日本介入朝鮮、意圖生事開始,就始終不想以武力解決問題,寄希望于外交交涉。然而外交必須要以一定的國力為基礎,更何況當時日本已經(jīng)下定了要和中國開戰(zhàn)的決心,因而李鴻章的外交交涉始終不得要領。

看到日軍不斷增兵朝鮮,劍拔弩張,而擔負軍事、外交職責的李鴻章仍然忙于爭取列強調(diào)停。以批評時政、參劾官員為職責,且滿腦子天朝上國、統(tǒng)馭萬邦思想的清流言官,自然感到無法容忍。局勢漸漸緊張之際,清流言官針對李鴻章的彈劾也變得越來越多。

十分微妙的是,李鴻章痛陳北洋軍力不足的苦衷后,催促李鴻章備戰(zhàn)的奏折仿佛不約而同般,在言辭與內(nèi)容上都做了格外的精心設計。北洋海軍之所以發(fā)展停滯,是因為清政府以節(jié)省支出為名,縮減海軍投入而造成的,而直接倡議者就是清流領袖、戶部尚書翁同 。所以,言官們對海軍的參劾,都避開海軍軍力本身不談,只是毫無來由地批評李鴻章用人不當,導致海軍士氣低落。

陸軍方面的情形更加可笑。作為清政府主力陸軍的北洋沿岸駐軍,清政府并不負擔供養(yǎng),而是李鴻章左支右挪負責養(yǎng)兵,由于地方財政無力維持過多的軍隊,不得已而一再裁撤。清政府在言官們預防地方督撫擁兵自重的議論中,對此也樂得默認,此刻一旦大敵臨頭,國家供養(yǎng)的常備軍完全置身事外,而要責成地方供應的勇營部隊沖先鋒,申飭起來并不是很理直氣壯。所以當言官們看到李鴻章有關陸軍兵力不足的報告,并沒有人敢于指責平日國家不修武備,同樣只是空洞地批評李鴻章用人不當,指責其不敢使用陸軍是畏敵如虎。

從小受師傅翁同 思想熏陶的光緒皇帝,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見為是,認為李鴻章膽小怯懦,在對日問題上態(tài)度日趨強硬。

7月16日,朝鮮局勢日益惡化,言官們連日來力言主戰(zhàn),抨擊李鴻章畏縮的攻勢在此背景下獲得成功,當天清廷發(fā)上諭,嚴辭申飭李鴻章,“現(xiàn)在日韓情勢已將決裂,如勢不可挽,朝廷但有主戰(zhàn),李鴻章身膺重寄,熟諳兵事,斷不可意存畏葸,著懔遵前旨,將布置進兵一切事宜,迅籌復奏。若顧慮不前,徒事拖宕,循致貽誤事機,定惟該大臣是問!”[12]清廷已不容許就軍力問題再作辯白,而直接催逼著李鴻章快快把北洋的軍隊全部送上前線,準備作戰(zhà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