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在 2011年 3月的北京之行中,我有幸見到一位對中國道家思想很有見地的老師以及他的幾位學(xué)生。他們對生命的看法和理解,與我所從事的充滿想象力的故事工作,竟然有很多的相通之處。這些交談使我對中國道家思想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對它做進(jìn)一步的了解。西方人似乎總要刻意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事情發(fā)生,而道家思想?yún)s講求順應(yīng)自然,崇尚無為之道。它深刻地闡釋了一種謙卑、自然而質(zhì)樸的存在方式。
道家思想尊重直覺,講求自然,希望做到返璞歸真。給孩子講故事的人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一定可以為自己的工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因此我非常高興我的書能被譯成中文,在此我也感謝立品在此過程中所作的工作。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起到一些橋梁的作用,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對生命富有深刻洞見的東方人或許可以通過這道橋梁,與西方作家、藝術(shù)家和哲學(xué)家展開深入的對話。
道家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似乎超出了語言所能描述的境界。人們告訴我,只有實踐它的人才能真正體悟它的精髓。人們還說,在道家那里,情感和思想是融為一體的。我覺得這一點非常有意思,我自己的切身體會告訴我,在構(gòu)想故事的時候,往往是“情感”和“感覺”——而不僅僅是縝密的思維——在帶領(lǐng)人
們找到一個好故事。然而這個過程往往難以言傳,對于那些一心想要學(xué)會講故
事的人們,我只能說:親自去實踐吧,然后你就會有所領(lǐng)悟。
為了 “感覺”到或“聽”到一個新故事,我常常會到大自然中走一走,讓自己沉浸在自然的懷抱里。自然母親會帶我悄然踏上故事創(chuàng)作的幽徑。居住在南非的桑人——也稱布希曼人——說:“故事如風(fēng),來自遠(yuǎn)方,你心自知。 ”1他們對故事的理解也像是一道橋梁,帶我走入中國,走入非洲——那是我在澳大利亞之外的另一個家,行走在道家思想和布希曼文化中。
說到這里,人們也許會問:“什么是故事?”
在字典里可以找到“故事”的定義,但是,你也許會和我一樣,發(fā)現(xiàn)它相當(dāng)枯燥:
任意長度的一段敘述或傳聞,可以是口頭講述的,也可以付諸文字,可以有韻腳,也可以是白話,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gòu)的
利沃和雷茲認(rèn)為,故事體現(xiàn)了“一種古老的——或許也是自然的——心靈秩序” 2。這一說法直接呼應(yīng)了道家“順其自然”的思想,讓我們看到故事對于人類的意義是多么深遠(yuǎn),聽故事對于孩子來說又是多么重要——過去如此,現(xiàn)在如此,將來也依然如此。
1勞倫斯 ·馮·波斯特( Van der Post, L.)( 1972)《故事如風(fēng)》( A Story Like The Wind),第 2頁,企鵝出版社,紐約。
2諾瑪 ·利沃( Livo, N.)和桑德拉 ·雷茲( Rietz, S.)( 1986),《講故事的過程與實踐》(Storytelling - Process and Practice),第 5頁, L. U.,科羅拉多。非洲小說家本 ·沃克利認(rèn)為,一個故事,或許要到被人讀過或講過之后,
才算是成了形。他說,在人們閱讀或講述一個故事之前,它是沒有“生命”的:
“故事是有生命的。它真實的生命始于它開始活在你心中的那一刻。 ”1
你會怎樣定義或描述一個故事呢?在讀這本書之前,想一想這個問題或許會很有意義。
也許,“故事”就像一個人、一棵樹或一道彩虹一樣難以定義。是否因為——就像本 ·沃克利所說的那樣——故事有自己的生命?是的,“故事”就如生命一樣難以定義或歸類。
不過,我們不妨像桑人那樣,試著用故事的語言,以一種充滿想象力的、暗喻的方式來描述“故事”。當(dāng)我們的思緒沉浸在想象的氛圍中,各種暗喻便會紛沓而至,幫助我們從更廣闊也更豐富的層面去理解故事的本質(zhì)。
好幾年以前,我在開普敦工作時曾接觸到一群接受幼兒教師培訓(xùn)的科薩族婦女。她們將“富含養(yǎng)分”的故事比作一個裝滿健康食物的鍋。我發(fā)現(xiàn)這個比喻十分巧妙,尤其是,你可以接著列出一些必需的原料,放入這個“鍋”中,為孩子們“烹飪”(寫)出富含養(yǎng)分的故事(第六章描述了為各個年齡段的孩子講故事所需的不同“原料”)。
1本·沃克利( Okri, B.)( 1997),《通向自由之路:講故事的樂趣》( ‘The Joys of Storytelling’ in A Way of Being Free),第 44頁,鳳凰出版社,倫敦。C.P.埃斯蒂斯在《和狼群一起奔跑的女人們》 1一書中將故事比作“藥”。你是否曾經(jīng)感覺某個故事以某種方式治療了自己?我一直在嘗試用故事幫助那些有挑戰(zhàn)性行為的孩子,在此過程中,我曾經(jīng)見證——并且依然見證著——故事那良藥一般的“療愈”作用。這些經(jīng)歷非常振奮人心,它們促使我寫出了這本有關(guān)“治療性故事”的書。我非常高興地得知,這本書現(xiàn)在有了中文名字,叫做《故事知道怎么辦》。
故事知道怎么辦,因為故事總有妙招。故事就像水,能夠找到直抵靈魂深處的道路,能夠透過裂縫滲入堅不可摧的墻壁,能使萬物重新煥發(fā)青春的光彩;故事就像水,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至關(guān)重要。
許許多多的故事會聚成一股“甘泉”,走在生命途中的旅人可以汲水解渴,然后振作精神,繼續(xù)上路。這些旅人有的來自中國,有的來自澳大利亞,有的來自非洲,還有的來自世界各地。
我希望,《故事知道怎么辦》這股“甘泉”能讓旅人們在汲水飲用后重新煥發(fā)出生機和活力。我還希望他們能受到啟發(fā),寫出自己的故事——因為故事知道怎么辦!
蘇珊·佩羅
2011年 4月
1克拉麗莎 ·平科洛 ·埃斯蒂斯( C.P. Estes)( 1992),《和狼群一起奔跑的女人們》( 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騎士出版公司,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