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他山之石

中國式“贏” 作者:趙伯平


2006年,一部名為《大國崛起》電視政論片的熱播曾在風平浪靜的國人中間掀起了波濤陣陣。謹此,我特別采擷了其中幾段有關日本如何對待西學的解說詞,與讀者共賞共探:

橫須賀,位于東京灣入口,日本近代史就是從這里開始的。2003年,這座依山傍水、清秀怡人的小城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紀念活動,被紀念的是一個叫佩理的美國將軍。從這些輕松友好的笑臉上,人們很難想象,150年前,正是這位將軍用武力迫使日本打開了自己的國門,讓這個島國走上了一段充斥著悲劇和奇跡、混雜著屈服和剛強的歷史。

1853年7月8日,剛剛躋身于強國之列的美國,派出東印度艦隊司令佩理率領四艘全副武裝的黑色大船,闖入了橫須賀港。

為了開辟太平洋航線和搶占東方市場,佩理代表美國總統提出了開港通商的要求。這位不久前在美國和墨西哥的海戰(zhàn)中大獲全勝的將軍十分自負,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一旦開戰(zhàn),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

面對冒著黑煙的蒸汽戰(zhàn)艦和盛氣凌人的美國將軍,日本人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呢?

此時的日本,已經度過了兩百多年閉關鎖國的時光,但是,它對外面的世界并非一無所知。在唯一的窗口長崎,當時世界上兩個最富強的國家,中國與荷蘭被允許往來通商。17世紀的世界霸主荷蘭,讓這個兩千年來一直以中國為師的島國興起了“蘭學”。日本的士族階層紛紛用荷蘭語,來研討歐洲近代的天文、地理、醫(yī)學等新興學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發(fā)展。

而13年前(即1840年)在鴉片戰(zhàn)爭中受到英國軍艦攻擊的鄰國大清帝國的遭遇,從另一個角度給了日本統治者一個新的信號。

幾千年來,日本幾乎都在向中國學習,連中國都敗給了對手,那么這樣的對手,應該是非常強大的,這樣對手的出現,對日本來說也是一個沖擊。

因此,當美國黑船壓境時,盡管日本國內對選擇抵抗還是屈服有過爭論,但最后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日本人幾乎是以歡迎的態(tài)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

佩理將軍在展示武力之余,用電報機、鐘表、望遠鏡、蒸汽機車和大炮向日本人展示了工業(yè)革命的成果。當一部小型蒸汽機車在專門搭建的軌道上開動起來的時候,圍觀的日本官員從飛轉的車輪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大洋彼岸那個世界的差距。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節(jié)團從橫濱港出發(fā),前往歐美各國。使節(jié)團中包括49名明治政府高官,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政府官員總數的一半。為了支撐這次龐大的出行,剛剛成立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當年財政收入的2%。

在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里,他們考察了歐美12個國家,寫下了長達百卷的考察實錄。政府投入之大,官員級別之高,出訪時間之長,在日本乃至亞洲國家與西方世界交往的歷史上,巖倉使節(jié)團的出訪都可稱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動。

日本的最高領導階層,以巖倉為首的,訪問歐美的這樣一個代表團,最后用的是“始驚、次醉、終狂”三個詞來概括,我覺得是非常準確的?!笆俭@”就是他們到了歐美,看到了西方發(fā)達的文物制度以后,那種吃驚的程度;“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這種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終狂”就是下決心發(fā)瘋似的學習西方一系列的文物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樣強大。

為什么同樣面對的是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日本人能夠把審視的目光主要放在自己的落后上,而中國卻不能,依舊在妄自尊大?

為什么自然資源和人口資源均不如中國的日本,不但在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了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了現代化,而且至今依然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地位……

因為日本不只感受到落后挨打的外侮,更看到歐美先進文明不可阻擋的洶洶來勢,所以不愿做無畏的犧牲,不愿去以卵擊石,而是識時務者為俊杰,以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為重,放下一時小辱,拜先發(fā)者為師,發(fā)憤圖強。

因為日本沒有對外來文化的先入為主,沒有在學習之前就懷揣著一根落后文化的標尺,去對比它先進的歐美文明進行一番似是而非的“揚棄”,沒有“體”與“用”之分。因為日本的向先發(fā)者學,是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學,是全心全意、滿腔熱情地學。人家才是真正的拿來主義!

始于1868年的明治維新和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美式變革無疑是日本邁入現代國家行列的兩道門檻。明治維新施行的《帝國憲法》,雖然在日本開啟了民權、民主的先河,但并不徹底,特別是其中確認了天皇制的神圣不可侵犯,賦予了天皇擁有統帥軍隊和對外宣戰(zhàn)的大權,結果明治維新在基本達到富國強兵、殖產興業(yè)和文明開化三大目標的同時,也將國家拖入了窮兵黷武的境地。二戰(zhàn)后,麥克阿瑟在日本主導施行的《和平憲法》,明確宣示了日本的主權屬于國民,天皇只作為日本國的象征存在,把明治維新開啟的民權、民主向前推進了一層,為戰(zhàn)后日本經濟的再度崛起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兩次成功的跨越表明,日本向西方那些具有普世價值的理念靠得越近,社會發(fā)展的步伐越快,也越持久、越穩(wěn)定。

反觀我國社會那些憤憤然的狹隘愛國者,只知道咬牙切齒地恨日本,恨日本人侵犯我們、看不起我們,似乎除了恨日本外,就再無自我批評的必要。國恨家仇,深仇大恨確實要記住,不能忘記,但除了恨別人,我們該不該恨自己?恨自己的夜郎自大,抱殘守缺;恨自己不能見“先”思齊,從“先”如流;恨自己一如既往地抓住“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陳詞濫調不放!這種恨往往變成一種狹隘,而不是變成一種激勵。歷史沒有偏愛日本,機會也沒有給予日本一絲一毫的特別恩寵,日本人后發(fā)而崛起,中國僅有的覺醒者卻被鎮(zhèn)壓或棄之不用。“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千真萬確?。?

時光回流到二千年前,今天人杰地靈、物產豐饒的江南水鄉(xiāng)在當時的中原人眼中是老少邊窮的蠻荒之地。

時光回流到一千年前,今天工廠林立、百業(yè)興旺的廣東珠三角、長江金三角在當時的北方人眼中是罪犯發(fā)配的南蠻之地。

時光回流到十五年前,今天精英薈萃、群雄逐鹿的上海浦東國際金融中心在當時的浦西人眼中是“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

對比自明,我們主要是做好自己的事,多拿出幾條讓別人不可小視、不敢非禮自己的理由。

對國恥我們的確要沒齒難忘,但對帶來國恥的內在原因也要有勇氣正視,要在恨別人的同時不忘向別人學習,學習別人由弱到強的經驗,不忘他山之石可攻玉。當年的日本向歐洲學習現在走在了歐洲前面。這樣的恨才有價值,才有揚眉吐氣的希望。

不是說中國人沒變,沒有向先進學習,那些洋務運動、維新變法確實是在向西方學習,可惜力量太弱了,收效甚微。下面這段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李鴻章與伊滕博文二人圍繞中日兩國變革的對話(括號加了一點我的注解),你看后一定會感嘆不已。

伊藤博文:“中堂之論,甚愜我心。十年前我在天津時,已于中堂談及,何至今無變更?本大臣深為抱歉。”(中堂之論指變革,抱歉是遺憾的意思)

李鴻章:“維時聞貴大臣談論及此,不勝佩服,且深佩貴大臣為變革俗尚,以至于此。我國之事,囿于習俗,未能如愿以償。當時貴大臣相勸云,中國地廣人眾,變革諸政,應由漸來。今轉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為抱歉,自慚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貴國兵將,悉照西法,訓練甚精;各項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進京,與士大夫相論,亦有深知我國必宜改變,方能自立者?!?/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