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鳳凰才子熊希齡的跌宕人生
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湘女自古多情,湖南亦以出才子而聞名。不過,湖南出才子大體上是近代才有的現象,而這又主要與太平天國運動有關。1851年太平軍起事后,天下糜爛,所幸湖南出了個曾國藩,其率湘軍子弟沖出湖南,縱橫天下,立下不世的功勛,湘將湘官遍及全國,湖南人由此得風氣之先。
湖南才子熊希齡,便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登上清末民初的政治舞臺的。熊希齡的老家在湘西鳳凰城,沈從文先生在小說《邊城》里描述道:古老的城樓依山傍水,清澈見底的沱江穿城而過,城門外的河面上,石頭墩子架起了一條窄窄的木橋??上驳氖?,木橋上面走出了熊希齡與沈從文,兩個才子,地道的老鄉(xiāng)。
要說鳳凰城老,其實也不算古老,因為這里地處湘西,一向民風樸野,教育不甚發(fā)達,在明朝以前,鳳凰一帶都是歸苗人土司管理,直到雍正皇帝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后,這里又設立了兵備道,以威懾土司勢力。如今的鳳凰城樓,大概就建于這個時期,原本系出于軍事的考慮。經過幾十年的教化后,該地改設為鳳凰廳,但仍舊保留了一些軍事的特色,譬如軍戶,熊希齡便出生于這樣的家庭。
熊希齡的父親熊兆祥從軍之時,正是曾國藩領著湘軍子弟四處拼殺之際。湘軍將領和一般的武夫不一樣,他們大多是書生出身,上馬提刀殺賊,下馬揮筆作詩,因而湘軍也在血海求生中,又多了一份忠義儒雅之氣。熊希齡的父親對曾國藩極為仰慕,但他自己是一介武夫,要想成曾國藩、左宗棠那樣的人物,似無可能,因而他的愿望便寄托在自己的長子熊希齡身上,希望他能夠從小讀書成材,日后科舉入仕,光耀門庭。
在父親的殷殷期望下,熊希齡確是十分的爭氣。在很小的時候,熊希齡就表現出不同于一般凡童的稟性,據說他六歲發(fā)蒙的時候,對老師教的東西過耳不忘,只需三四天便將《三字經》背得滾瓜爛熟,“神童”之譽,不脛而走。如此超前的記憶力,加上聰慧的頭腦,熊希齡在14歲時便中了秀才,這對世代行伍的熊家來說可謂是十分的難得,就算在當時蠻風未減的湘西,那也是鳳毛麟角。
鳳凰廳所屬的沅州,數十年來學風不振,在鄉(xiāng)試或者會試中一直是榜上無名,鄉(xiāng)人為之蒙羞。好在后來沅州太守朱其懿極重視教育,創(chuàng)辦了沅水校經堂并親自指導,熊希齡便被召入其中。沅水校經堂的教學不僅僅局限于科考,經史、詞章、輿地、農政、河渠、兵謀,等等,應有盡有。在這里,熊希齡眼界大開,學業(yè)突飛猛進,并在二十一歲那年的鄉(xiāng)試中以第19名高中,主考官給他的評語是:“邊楚蠻荒,前無古人,才華之高,乃三湘有為之士。”由此,年僅弱冠的熊希齡一舉成名,譽滿三湘。
次年,熊希齡入京參加會試并順利通過,但正當他期盼著在殿試中一舉登科時,卻因書法不合殿試要求而被打發(fā)回去練筆(一說是熊希齡自覺自己的書法不合殿試的館閣體,一說是考官嫉妒其少年英才,挑剔其考卷墨跡有污)。一直等到1894年,二十五歲的熊希齡卷土重來,高中二甲進士并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這次真的是湘西飛出了個“熊鳳凰”,人如其名,名滿天下。
人逢喜事精神爽,好事成雙,紛至沓來。金榜題名后的熊希齡,隨后回鄉(xiāng)娶親,新娘子不是他人,正是沅州太守朱其懿同父異母的幼妹朱其慧。各位別誤會,這并不是一樁包辦婚姻,要說起熊希齡和朱其慧的相識,還挺有才子佳人的韻味。據說,朱其懿曾有意讓自己的妹妹朱其慧在書院中挑選一位才子婚配,朱其慧便來了個比文招親,她寫了個“栽數盆花,探春秋消息”的上聯(lián)貼在院中,讓諸生答對。最后,熊希齡以“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最得朱其慧的心意,兩人一見如故,由此結緣。成婚后,夫人朱其慧果然十分賢惠,對熊希齡一生的事業(yè)頗多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