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作者自序 

市場的力量 作者:李子旸


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正在面臨一個重大的方向性問題:是繼續(xù)堅定地走向市場經濟,還是選擇一些“折中”方案?筆者堅持認為,中國應該,也必須堅定地走向市場經濟。本書講述的歷史和現實案例表明,自由市場體制完全有能力解決其自身產生的缺陷。市場的力量正在于此。人們不必因為市場某些暫時的缺陷而選擇接受“折中”方案。那些“折中”方案無一例外地比自由市場體制更差。不僅效率更低,而且更不利于個人和社會的道德成長。

許多人無原則地奉行中庸立場。不管爭論雙方的意見是什么,他都自以為聰明地取中間立場,以為這樣才能得到最優(yōu)方案。在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爭論中,因此就產生出所謂的“中間道路”“折中方案”。

這種貌似謙遜的思考方法其實包含著極大的自負或草率。中間派自以為可以超越爭論的雙方,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看問題。這種自信是完全沒有根據的,甚至有些可笑。

談到市場經濟或計劃經濟時,名詞掩蓋了背后的真實。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仿佛是各有利弊的兩種選擇。但是,如果深入思考這兩種社會體制的特點,并以統(tǒng)一的框架來分析,就會認識到,兩種體制的區(qū)別其實在于強制程度的根本不同。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不在于市場交易,而在于人們的自由選擇,在于強制最小化。在市場經濟中,人們可以自由選擇生活和行為方式,自由制定個人和企業(yè)的計劃。計劃經濟的本質特征不在于有計劃,而在于強制程度非常高。在計劃經濟中,制定計劃的人和執(zhí)行計劃、承擔后果的人,他們之間是強制和被強制的關系。前者強制后者,強迫后者必須接受和執(zhí)行計劃。

所謂的中間道路是什么呢?在強制最小化和強制極大化中間的,中間道路看來只能是中等程度的強制。我們應該接受這種中等程度的強制嗎?也許不再有人把我們關進勞動營,強制我們勞動,但會有人禁止我們開辦一個企業(yè),禁止我們和別人締結合同,或者強行從我們的收入中拿走一半甚至更多。這種看上去并不那么激烈的強制,我們可以接受或者容忍嗎?

可以從道德和效率這兩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是道德角度。某些人強制另一些人,要求后者按照前者的意志去行事。這當然并無任何道德可言。不管是基于什么目的,這都是一種惡。當然,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惡是不可避免的。某人或某些人會首先實施強制,他們使用暴力或者欺詐,侵犯他人的權利和正當利益。為了對付這些人,社會必須保有強制的手段和力量,以制止他們的行動。這時,強制的惡是不可避免的。對抗暴力的終極有效手段是更強的暴力。這是國家這個壟斷性的暴力機器存在和擁有合法地位的根本原因。

除此以外的強制,就都是不必要的惡了。想為這種惡找到道德上的理由,是徒勞的。

那么,效率方面的理由呢?某些強制是不是有利于效率呢?這個問題非常復雜,難以簡潔明快地解釋清楚。幸運(也是不幸)的是,社會范圍內的大規(guī)模強制實驗,人類已經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域反復實驗過了。實驗結果十分清楚。強制越多,效率越低,社會越貧窮和落后。世界上一些最智慧的大腦,根據這些沉重的社會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令人信服的闡釋。相比這些深刻的理論,那些鼓吹強制會帶來效率的言論非常粗陋和蠻橫,根本禁不住稍微深入一些的追問和考察。

現代社會存在的基礎是人們之間的廣泛合作。合作和分工創(chuàng)造出今日世界得以存在的生產能力和我們能夠享用的生活水平。如果退回到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我們的生活水平不會比原始人更高。在這種分工協(xié)作的社會中,如果強制最小化,且僅僅用于制止其他暴力,人們之間就有機會在自愿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分工協(xié)作的所有優(yōu)越性就可以顯現出來了。

由于人們是自愿投入合作的,在合作中,他們就會樂于奉獻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這種知識既包括系統(tǒng)的科學性知識,也包括看上去更像信息的地方性知識。一個沒什么文化的商販,卻會對某產品在某時某地的價格了如指掌。如果他被迫為別人勞動,勞動結果和他個人收入無關,他就沒有愿望去注意和使用這個寶貴的信息。如果他是自負盈虧的經營者,他就很愿意盡量利用這個信息,發(fā)掘其中的潛力,竭力用這個信息掙錢。他掙了錢,也就意味著消費者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意味著這個世界有了一點點的改善。無數個這種改善累加起來,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很不錯的世界。

如果無數個這種改善都沒有出現,這個世界就會越變越糟,我們每個人的處境都會越來越差。

那些看上去強大無比的暴君和專制,其實有一件事是他們永遠也無法做到的,那就是迫使人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刺刀之下,一個本可以年盈利數億的銀行家,看上去卻只是一個很差勁的工人。一個可以讓無數人精神得到滿足的文學家,卻只能撰寫無聊的宣傳文字勉強糊口。無論多么強大的專制,都不可能讓這些人的潛力充分發(fā)揮,因為甚至沒人會意識到這些潛力的存在。除了暴烈的專制以外,種種中等程度的強制也在或明或暗地抑制人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如果不能確認可以享用和支配自己的勞動成果,人們就不會盡量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沒人能改變這個人性的規(guī)律。

人的潛能往往會讓他自己也難以置信。打開這種潛能的鑰匙,只有一把,那就是自由。只有給人們以自由,讓他們自由地尋找和發(fā)展自己的潛能,這個世界才會驚訝地意識到,人原來可以如此能干,如此偉大!事實上,確實只在自由社會中,我們才能看到那種燦爛的人性、怒放的精神和偉岸的人格。

在那些充滿強制的社會中,人被驅趕著勞動,被監(jiān)視著生活。他們的潛能無法展現,而這成為他們更受蔑視的理由。專制社會,到處都存在著對人的蔑視和欺凌。在此蔑視和欺凌之下,人也果然變得猥瑣和卑劣。

而在那些強制雖不那么強烈,但也隨處可見的社會中,人性的萎靡也清晰可見。在這種社會中,人們逐漸變得沉悶、沮喪。對他們來說,努力工作和寄生在別人的勞動上,區(qū)別不大。這種社會,獎勵失敗者,懲罰成功者。甚至人們的善心也很難得到充分發(fā)揮的空間。既然如此,在這種社會中,也就到處可以看到失敗者和寄生蟲。

自由和強制就是這樣改變和塑造著截然不同的人和世界。

那么公平呢?市場失靈呢?人文關懷呢?這些理由被反市場者念念不忘。應該承認,這方面的問題值得思考和研究。也正是為了解釋這些問題,我撰寫了書中的那些文章。

一篇序言或者一本書并不能充分論證自由市場的偉大力量。這種論證將是長期和繁重的任務。在正面臨重大社會抉擇的中國,所有理解和熱愛自由的人,都應該努力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幫助自由市場體制在中國最終穩(wěn)固地確立。這是人生最值得去做的事情之一。

我要感謝劉豐和劉英麗,如果沒有他們的策劃、督促和專業(yè)化的工作,本書中的文章很可能不會寫成。我還要感謝華夏出版社的編輯李欣利,他的鼓勵和認可非常寶貴和及時。

還有許多人應該得到我的感謝。在我的個人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他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我不能一一列舉他們的名字。我今生有幸追隨這些優(yōu)秀的人,有幸加入到一個偉大的傳統(tǒng)之中,盡我的綿薄之力,推動一項永恒的事業(yè)——人類的自由。對此,我備感光榮。

李子旸

2009.11.26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