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貿(mào)易造就和平(1)

市場的力量 作者:李子旸


在和南下侵擾的游牧民族的戰(zhàn)爭中,明朝一向勝少敗多。但出人意料的是,反倒是那些經(jīng)常打勝仗的游牧民族希望盡快實現(xiàn)和平,不再和明朝打仗。這是為什么呢?

明朝時,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劫掠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瓦剌、韃靼、蒙古等游牧民族經(jīng)常南下,在明朝北部邊境地區(qū)大肆劫掠,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1472年,韃靼人深入平?jīng)鲆粠В叭缛霟o人之境”,大肆劫掠。1529年以后,蒙古各部連年來犯,在山西陜西一帶縱橫劫掠,甚至進犯大同太原,殺掠人畜數(shù)萬。1542年,俺答汗部入掠山西,縱橫三十八個州縣,殺戮男女二十余萬人,牲畜損失二百萬,焚燒房屋八萬余所。人民痛苦不堪、流離失所。邊境地區(qū)也因此積貧積弱。對這些兇蠻的游牧民族,明朝政府一籌莫展、苦無良策。

派大軍進剿吧,看上去是一勞永逸的辦法,可實際根本不是。首先,游牧民族弓馬嫻熟,民風彪悍,戰(zhàn)斗力很強。明軍與之對戰(zhàn)一向敗多勝少。明英宗親自率軍出征,結(jié)果卻被俘虜,是所謂“土木堡事變”。其次,游牧民族馬上作戰(zhàn),來去迅速,進剿的明軍卻輜重繁多,行動緩慢,深入草原又人地兩生,補給困難,即使打上幾個勝仗,也不能徹底消滅對手,自己能否安全返回倒成了問題。第三,草原地區(qū)的游牧民族眾多,你來我走,即使打敗了一個對手,將之遠遠趕走,也無法防止其他的游牧民族來填補空白。再大的勝仗也只能是暫時解決問題。最后,明軍往往紀律渙散,不但靡費眾多,而且嚴重擾民,對邊境民眾的危害甚至不比那些前來劫掠的游牧民族小。據(jù)估算,一次大軍出征,可能要耗費明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而取得的戰(zhàn)果往往僅僅是“斬敵首”幾十上百,這其中還不知道有多少是冤死百姓的人頭——明軍的確干過這種“殺良冒功”的行徑。

比進剿合算得多的方式是修建長城這樣的防御工事。與馬上的游牧民族作戰(zhàn),利用地形守險當然更符合明軍的優(yōu)勢。事實上,明政府也確實修建了不少長城。現(xiàn)在看到的長城并不是秦長城,基本上都是明長城。在抵御進攻方面,長城確實有著其他手段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對于小規(guī)模的騷擾,基本可以有效對付。對于大規(guī)模的進襲,則至少可以遲滯敵方的速度。富有戲劇性的是,在韃靼人一次進攻時,長城沒有擋住敵人的進攻,但是卻在敵人劫掠完后撤退時發(fā)揮了作用。韃靼人被長城所阻,“散漫不得出”,追逐的明軍得以趕上,于是,韃靼人大敗。而一些修繕良好的長城,甚至在抵御大規(guī)模進攻時也非常有效。借助于長城和火器,戰(zhàn)斗力處于下風的明軍能夠和游牧民族實現(xiàn)大致的武力均衡。

但是,修建長城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雖然比之大軍出征要節(jié)省得多,但還是成為明朝社會的沉重經(jīng)濟負擔,而且,長城的存在并不能徹底打消游牧民族劫掠的念頭,只是加大了他們劫掠的難度。戰(zhàn)爭的威脅還一直存在著。這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jīng)Q定的。比之農(nóng)耕民族,游牧民族更加依賴自然條件。一旦發(fā)生大的天災(zāi),他們除了南下劫掠以外,基本上沒有其他維持生存的手段了。而且,游牧民族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種類較少,他們要想得到其他更豐富的生活用品,只有從農(nóng)耕民族那里得到。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自秦漢以來就一直存在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主要原因。

既然“戰(zhàn)”和“守”的方式都不理想,那么,難道這個問題就沒有解決辦法了?當然有。而且,更樂于采用這種辦法的恰恰不是明朝這邊的受害者,而是北邊的劫掠者。

1542年,在多次劫掠得手以后,俺答派遣使者到大同向明朝政府表示,希望能開放邊境貿(mào)易,實行“互市”。使者說,他們南下劫掠,無非是想得到錦帛茶葉等物,可是動手去搶的話,恰恰難以得到這些細軟,只能搶到人口和牲畜,偏偏他們那里并不缺人口和牲畜。而且,由于他們的劫掠,邊境人民紛紛逃亡,可搶的資財越來越少。再有,雖然游牧民族在武力上占據(jù)優(yōu)勢,但出動軍馬,也是所耗不菲,還要和明軍打仗,死傷人員。算來算去,怎么也不如雙方互市來得合算,所以,他們誠懇希望和明朝發(fā)展邊境貿(mào)易。

游牧使者的這番話是真心表白。可惜,并沒有立即被明政府接受。1542年的使者是個不幸的人。他本是一個和平使者,卻被明朝的大同巡撫扣押,并被送往北京處死。雙方之間的往來也因此中斷了五年。其間又發(fā)生了多次入侵。五年后,一個明朝軍官被蒙古人擒獲。蒙古人對這個俘虜說,談起搶劫來,對你們危害雖大,我們這邊的得益卻很小。問題在于你們不允許互市,要不然何必這樣打來打去呢?被俘的軍官自告奮勇,要為蒙古人游說此事。蒙古人便釋放了這名軍官,并派了三名使者。這三名使者又被人殺害,因為有人想要拿去請功。蒙古方面卻不屈不撓,再次派出使者,仍然希望講和互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