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確實史無前例地開化了,朝廷的大員們卻發(fā)現(xiàn)新式學堂出來的學生不但沒有成為“通儒”,反而成了不尊重孔教、隨意侮辱官吏、敢向衙門說三道四、動不動就聯(lián)名發(fā)電抗議圣旨、對干預朝政有著不同尋常熱情的一群禍害:比年以來,士習頗見澆漓,每每不能專心力學,勉造通儒,動思逾越范圍,干預外事或侮辱官師,或抗違教令,悖棄圣教、擅改課程、變易衣冠、武斷鄉(xiāng)里,甚至本省大吏拒而不納,國家要政任意要求,動輒捏寫學堂全體空名,電達樞部,不考事理,肆口詆,以致無知愚民,隨聲附和,奸徒游匪,藉端煽惑,大為世道人心之害,不獨中國前史、本朝法制無此學風,即各國學堂亦無此等惡習。士為四民之首,士風如此,則民俗之敝隨之。治理將不可問,欲挽頹風,非大加整飭不可。國內(nèi)大學堂的學生如此,到外國讀書的留學生更甚。
清廷首次向國外派遣留學生,是在一八七二年即同治十一年,主要是為應對洋務運動和帝國外交的急需。至十九世紀末,派出的留學生總數(shù)也不過百人。辛丑年后,朝廷“獎勵游學”,國內(nèi)一時間形成留學熱。一九○三年,清廷著名大吏張之洞把自己的兒子送到美國,《紐約時報》刊出特別報道,稱張之洞之子自費留學之舉“引起當?shù)剌浾撁芮嘘P注,并使當?shù)啬切┻_官貴人大為震驚。一般認為,這是國家有希望的進步跡象”。中國留學生絕大多數(shù)去了日本。有資料顯示,截至一九○五年,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就有八千多人。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國家氣象讓中國留學生大開眼界,以致人人認為看見了新世紀。這種情緒的代表人物,是因戊戌變法失敗逃亡到日本的梁啟超:戊戌亡命日本時,親見一新邦之興起,如呼吸凌晨之曉風,腦清身爽。親見彼邦朝野卿士大夫以至百工,人人樂觀活躍,勤奮勵進之朝氣,居然使千古無聞之小國,獻身于新世紀文明之舞臺?;匾曌鎳鴿M清政府之老大腐朽,疲癃殘廢,骯臟躐蹋,相形之下,愈覺得日人之可愛可敬。日本以皇室發(fā)動全面改革的明治維新著稱于世界近代史。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封建桎梏,迅速崛起為東方近代化強國。然而,這卻給辛丑前后的大清帝國帶來了滅頂之災。
一九○三年一月三十日,大清國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春節(jié)大年初二,數(shù)百名中國學生聚集在日本東京神田區(qū)駿河臺鈴木町十八番地的留學生會館,參加一年一度的新年懇親會。所謂一年一度,是因為這樣的懇親會在日本已經(jīng)舉辦過兩屆。第一屆于一九○一年一月一日舉辦,當時沒有朝廷官員參加,是一個純粹的民間聚會;第二屆于一九○二年二月十日舉辦,大清帝國駐日公使蔡鈞和朝廷指派的留學生監(jiān)督錢恂出席,蔡鈞和錢恂還被推舉為會館的正、副會長——懇親會由此變成了官方行為。第三屆懇親會,公使蔡鈞和新任留學生監(jiān)督汪大燮根據(jù)慣例再次出席,只是這兩位朝廷命官此時的心情格外緊張。
這兩年,清廷的大員們被一個新名詞所困擾——學潮。
學潮伴隨著教育新政的頒布和新式學堂的建立而開始,這是朝廷無論如何沒有想到的。一九○一年夏天,浙江大學堂的孫姓教習給學生出的作文題竟然是《罪辮文》,即要聲討男人的辮子,辮子問題涉及滿清政府的統(tǒng)治。更嚴重的是,一個學生作文中的“本朝”一詞,被閱卷的高年級學生改成了“賊清”二字,這不是明目張膽的造反是什么?接著,還是在浙江,一所中學的學生因不滿校方的思想控制公然宣布全體退學。自那以后,全國的學潮一發(fā)不可收拾。一九○二年,上海南洋公學數(shù)百名學生全體退學,而這一轟動事件的起因本是一樁小事:教習郭某禁止學生閱讀報刊,學生恨之,在其教桌上放了一個空墨水瓶,郭某發(fā)現(xiàn)后大發(fā)脾氣,找茬處分了一名學生。誰知,學生們的脾氣比教習大得多,先是與校方談判,然后是一個班宣布退學,進而演變到全校學生與校方對峙,最后導致學生全體退學。此事成為社會輿論爭論的焦點是:當今的學生為什么“一飯之微則散學,一事之末則散學,一言之細則散學”?
有識之士指出,學潮頻起是因為六種觀念的輸入:自由,平等,革命,流血,團體,民權。
一九○二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國農(nóng)歷壬寅年三月十九日,一個名叫章太炎的留學生帶頭,決定在日本東京上野精養(yǎng)軒發(fā)起一個紀念會,紀念會的全稱是: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這個名字很奇怪,非看由章太炎親筆寫下的宣告書不能明白:“……維我皇祖,分北三苗,仍世四千九有九載,雖窮發(fā)異族,或時干紀,而孝慈干蠱,未墜厥宗。自永歷建元,窮于辛丑,明祚既移,則炎黃姬漢之邦族,亦因以澌滅?;赝逓^,云物如故,維茲元首,不知誰氏。支那之亡,既二百四十二年矣……”——章太炎認為,中國從堯舜始,已有四千九百九十年,漫長的歷史一直是漢人的天下,然而這個天下到明末截止了,現(xiàn)在是異族統(tǒng)治著中國,因此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前朝的遺民和亡國奴。
紀念會為什么選擇在農(nóng)歷三月十九日召開?
因為這天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自殺的日子。
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最終沒有開成,因為前一天日本警視廳警告說,這件事將嚴重影響日本國與大清國的外交關系。
日本警方訊問了中國留學生章太炎:“諸君是清國何省人?”
“余等皆支那人,非清國人?!?/p>
“士族,抑平民?”
“遺民。”章太炎,浙江余杭人,時年三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