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空白支票”
對奧匈帝國而言,估計這次戰(zhàn)爭的限度是很重要的。俄國可能會介入支持塞爾維亞,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危險。只有德國的支持可以讓俄國保持中立,因此,在7月5日,接替埃倫塔爾成為奧匈帝國外交大臣的列奧波特·貝希托爾德(Count Leopold Berchtold)伯爵派遣高級職業(yè)外交官到柏林,向威廉二世呈遞約瑟夫皇帝的私人信函,力勸德國支持奧地利“摧毀塞爾維亞,使其不復為一個勢力”的計劃。干涉的大網,已經開始將其他列強拖入其中。
德國政府之前曾經協(xié)助遏制奧地利人。但是這一次,威廉皇帝向哈布斯堡帝國開了一張通常所稱的“空白支票”。他向貝希托爾德的使節(jié)保證,即使“奧匈帝國與俄國之間的戰(zhàn)爭必不可免”,奧匈帝國依然可以得到德國的“完全支持”。②此外,德國的總理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威格(Theobald von Bethmann Hollweg)與其他官員,表示奧地利應該用行動來證明自己依然是個大國,而且不愧是德國的盟友,積極地唆使奧地利人采取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取得的德國政府文件顯示,毫無疑問,德國皇帝和他的大臣們希望,一場局部化的奧塞戰(zhàn)爭將扭轉德國唯一盟友的頹勢。他們在多大程度上覺察到并接受,可能會出現(xiàn)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風險,在探討1914年7月5日德國開出的“空白支票”時,是很關鍵的問題。
根據存留的1914年7月的德國政府文件,德國知道,如果奧地利對塞爾維亞開戰(zhàn),俄國可能會出手干預。顯然,政府和軍方都認為這是德國可以承受的風險。俄國可能只是虛張聲勢,而且德國也可以反過來訛詐俄國。沙皇對1905年革命之后國內動蕩不安的征兆印象深刻,因此德國認為俄國政府可能無力參戰(zhàn)。德國還必須考慮到在1891年形成并且自此得到強化的法俄協(xié)約,因為不論是1905年的日俄戰(zhàn)爭,還是1908年的波斯尼亞危機,法國都不曾主動出兵幫助俄國,所以德國不能肯定法國是否會出面干預。
德國似乎已經相信,不論要面對什么樣的風險,可能取得的戰(zhàn)略利益不但可以抵銷這些,而且還會有余。德國皇帝深信德國已經“被包圍”,在他的文件里一再出現(xiàn)這個詞。1914年7月的機會,讓他可以證明德國和奧地利將能突破重圍,并且正如德皇在他的一份文件邊緣寫下的:“讓奧地利在巴爾干半島上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削弱俄國在那里的勢力?!雹偎能娛驴倕⒅\長小毛奇(Helmut von Moltke)將軍,是曾于1870年挫敗法國的老毛奇的侄兒。毛奇向皇帝保證,即使出現(xiàn)最壞的情況,德國在1914年與俄國和法國交戰(zhàn),仍然要比日后交戰(zhàn)更為有利。到1917年,俄國將完成1908年的重整軍備計劃,而法國則已經適應1913年更新的三年兵役法。毛奇的某些陳述佐證了,他希望在尚來得及的時候對俄國與法國進行預防性戰(zhàn)爭。至少,他的建議使人覺得,考慮到可能的獲益,這場戰(zhàn)爭的風險似乎是可以接受的。1914年7月,德國認為,他們必須展開有力的行動,以維護他們日益擴展的世界勢力,否則終將面臨自行衰退的命運。
奧地利對塞爾維亞的最后通牒
因為德國人在7月中旬的激勵,終于挺直腰桿的奧匈帝國,開始著手制造一樁塞爾維亞罪行的公案。他們研擬了一份最后通牒,故意提出塞爾維亞不可能接受的要求;一旦塞爾維亞拒絕,奧匈帝國就有了采取軍事行動的正當借口。正當歐洲已經恢復仲夏時的寧靜,而德國皇帝也在挪威附近的游艇上度假的時候,維也納卻正在慢慢地制造這枚定時炸彈。事情并不倉促,因為奧地利已經決定在7月23日才送出最后通牒,以避開法國總統(tǒng)雷蒙·彭加勒(Raymond Poincaré)與總理雷尼·維維亞尼(René Viviani)在圣彼得堡的國事訪問。奧地利對于時間的選擇表示,他們知道自己正走向戰(zhàn)爭。
這份被慎重地稱為“時限照會”的最后通牒,譴責塞爾維亞“容許”奧匈帝國國土內的破壞活動及分離主義運動的“罪行”,迫使奧地利承擔“責任……結束這種不斷威脅君主政體和平的舉動”。①接著列出十項要求,其中有些是要求塞爾維亞鎮(zhèn)壓反奧地利運動,以及懲治犯罪集團,但是有些要求則侵犯了塞爾維亞的主權。奧地利堅決要求塞爾維亞依照奧地利所列出的名單,解除官員及軍官的職務,而且奧地利官員應該參與調查塞爾維亞境內策劃暗殺行動的主謀。奧地利要求塞爾維亞必須在四十八小時之內,無條件接受所有的要求。這份最后通牒是在7月23日下午6時,由奧地利大使送到貝爾格萊德,而他因為預期塞爾維亞會拒絕這份最后通牒,已經打包好了回程的行李。
塞爾維亞的答復還好在7月25日的最后期限之前送達,文筆精練高妙,希望能激起歐洲的同情。塞爾維亞僅僅拒絕了奧地利參與塞爾維亞國內調查這項要求。塞爾維亞對其他要求的答復相當委婉,但是已經開始動員軍隊。
盡管7月底維也納指示放慢腳步,但是駐在貝爾格萊德的奧匈帝國大使依然遵照原訂計劃,在接到答復之后立即中斷與塞爾維亞之間的聯(lián)系。德國的首相和外交大臣雖然渴望奧地利的懲罰行動能夠維持局部化,但還是極力宣揚“薩拉熱窩的幽靈”。
7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是列強傳統(tǒng)外交手段的試驗期。在1908年,列強曾經設法防止奧地利與俄國因為波斯尼亞問題開戰(zhàn),而且也曾經成功地讓1912年和1913年的巴爾干戰(zhàn)爭局部化。不過,這次的危機與1908年時列強之間的對抗不同,也不同于1912年和1913年小國之間的戰(zhàn)爭,這次是一個強國在另一個強國的支持下,企圖決定性地削減鄰近小國的勢力。其他強國很難中止這種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