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近觀法西斯主義
在上文中,我們曾經檢視了三個團體——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和匈牙利的上尉集團;大戰(zhàn)結束后,并不是只有這三個在歐洲普遍活躍的、具暴力傾向的、反自由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運動。還有很多規(guī)模比較小、相對不那么成功的實例。大戰(zhàn)之后,法國的瓦盧斯(Georges Valois)與君主主義的天主教法蘭西行動(Catholic Action fran?觭aise)決裂,希望利用比較激進的“國家社會主義”來讓法國工人不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他的“儀仗鉞”(Faisceau)企圖成為意大利的法西斯(fascio)或者兄弟會在法國的翻版。在法國,時間較持久的運動是“愛國青年”(Jeunesses patriotes),這支由民族主義學生和退役軍人組成的行動小隊,于1924年由香檳酒釀造商泰亭哲(Pierre Taittinger)組建。1920年時,羅馬尼亞學生科德雷亞努(Corneliu Codreanu)所發(fā)起的“基督教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Christian Socialism)運動,致力于破壞罷工,干擾自由主義的教授授課,以及限制羅馬尼亞大學與專業(yè)人員的猶太人數(shù)量等活動。凡此種種,都是影響廣泛、新興而且重要的運動。究竟這些運動所代表的意義為何?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法西斯主義的意義
法西斯主義不單只是極右派。右派和左派這兩個名詞,是法國大革命時首度應用于政治學上的詞語,①屬于19世紀時的政治語匯,與爭取人民主權、個人自由及資產的奮斗有關。在觀察法西斯主義運動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于怪異現(xiàn)象之中。其間,人們熟悉的政治路標如右派和左派,再也無法提供精確的方向。
早期的法西斯主義運動對傳統(tǒng)的極右派保守主義,似乎相當暴力與敵視。與左派分子相同,法西斯主義是一種群眾運動。它的軍隊穿著顏色統(tǒng)一的襯衫,它的平民領袖對國王和貴族充滿蔑視,它那震耳欲聾的大集會以及敏于行動的行為,都背離了世襲等級制度以及傳統(tǒng)保守派所渴盼的恭順、被動的下層平民的世界。沒有人會把貢伯什上尉錯認為有教養(yǎng)的拜特倫伯爵,或者誤以為墨索里尼是個意大利貴族或富裕的企業(yè)家。很多法西斯主義者對教會(雖然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不太嚴重)也懷有敵意。
早期的法西斯主義黨綱稱他們的運動為“國家工團主義”或者“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嚴厲抨擊國際資本主義、百貨公司、銀行,有時也會批評大地主。他們吸收那些厭惡社會黨的前工團主義者、厭惡父輩自滿態(tài)度的年輕中產階級、憎恨那些把他們送上戰(zhàn)場卻又讓他們失業(yè)的人的退役軍人、嫌惡現(xiàn)代大眾文化的知識分子、害怕新潮且獨立的女性的男性,以及擔心社會沒落的辛苦奮斗的店主和低級官員。因為主張改頭換面、進行徹底的改革,所以法西斯主義者通常被視為革命家。與黨決裂的但澤前納粹領袖赫爾曼·勞希林(Hermann Rauschning)曾經寫道:“就無政府主義者與共產主義者夢想的‘群眾起義’的意義來看,國家社會主義毫無疑問是一種名副其實的革命運動。”①勞希林認為,除了奪權和鞏固權力之外,這種革命別無目的,但是對于現(xiàn)狀的破壞力也很大。
一方面,反資本主義者和反資產階級者的辭令,讓法西斯主義者看似屬于反右派分子。但是另一方面,所有的法西斯運動無一例外,均視馬克思主義為仇敵,并且認為軟弱的自由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流行的主要幫兇。法西斯主義者用暴力,來對抗社會主義者和左派的天主教政黨、工會與種族“敵人”。法西斯主義者想推翻的政權,是那些他們認為無法維持國家勢力、提供工作機會與維護社會秩序的自由派或改良派的無能政權。
除此之外,反資本主義和反資產階級的辭令,在法西斯主義運動中并不普遍。他們鼓吹的始終是一種選擇性的反資本主義。他們代表那些飽受通貨膨脹的沖擊,而且夾在日益強大的資本主義公司和日漸發(fā)展的工會之間的夾縫中求生的中產階級的不滿。在要求銀行國有化并且“打破資本利息的束縛”(break the capital-interest yoke,納粹黨“二十五點綱領”中的第十一點)時,他們只是想要為自己的小企業(yè)爭取寬厚的貸款條件和降低利息,而不是要實行社會主義。當他們要求與自己競爭、對自己造成威脅的托拉斯國有化時,他們想要的是保護小資產而不是廢除財產權。他們要求有組織的經濟,指的是解散獨立的工會,而不是關閉自由競爭的企業(yè)。盡管其中有些知識分子會使用反資產階級的辭令,但是法西斯主義想要的是一場保護中產階級的革命,而不是讓無產階級掌權的革命?!爸挥懈淖儾拍芫S持不變?!痹谔m帕杜沙(Giuseppe de Lampedusa)描繪西西里社會的小說《花豹》(The Leopard, 1956)中,年輕的繼承人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