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房子就幸福嗎?

中國房地產(chǎn)到底該怎么辦 作者:常青


有這樣一則笑話——

蜜蜂狂追蝴蝶小姐,蝴蝶卻嫁給了蝸牛。

蜜蜂很是不解:“它哪比我好?。俊?/strong>

蝴蝶說:“人家蝸牛好歹有自己的房子,哪像你,老是住在集體宿舍里!”

這是一則苦澀的笑話,但它卻告訴我們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命題: 擁有房子就是擁有幸福。事實上,人類自從走出穴居之后,房子就是我們的必需品。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房子是家庭的港灣,當我們疲憊的時候,房子就是我們心靈的寄托地;房子就像一個拴馬樁,它固定在哪里,人們的心就指向哪里;房子能滿足我們休閑、交際等多層面的需要。

黑格爾說,尊嚴就是人身上那些無法交換的東西。房子能夠賦予年輕人尊嚴,它就如同雄孔雀那個華而不實的大尾巴、雄馬鹿腦袋上那對超大鹿角。房子在今天這個消費社會里被賦予了財富和地位的象征,也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社會地位和財富評判的標尺。

經(jīng)濟學(xué)家用他們慣用的語言進行了這樣的解釋,人們熱衷于買房子,是因為房產(chǎn)具備良好的抵御通貨膨脹的能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轉(zhuǎn)型期社會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投資房產(chǎn)恰恰能為居民提供安全感?,F(xiàn)階段社會中,保障制度的缺失、職業(yè)的不穩(wěn)定、投資手段的缺乏、政策環(huán)境的變幻莫測,都能讓人們產(chǎn)生對未來的恐懼感,因此人們寄希望于房產(chǎn)投資而獲得安全感。

那么,擁有房子就真的擁有了安全感嗎?事實上,城市帶給人們的苦惱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而“蝸居”、“房奴”也不是我們今天的發(fā)明。清代的宣鼎曾經(jīng)在《夜雨秋燈錄三集·記李三三逸事》中寫過這樣的詩句:“惟是長安居大不易,乃知囊中錢空,始覺舊游如夢?!?/p>

關(guān)于買房給中國人帶來的壓力,電視劇《蝸居》中有這樣一段經(jīng)典臺詞:

我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shù)字蹦出腦海,房貸6000,吃穿用2500,冉冉上幼兒園1500,人情往來600,交通費580,物業(yè)管理300~400,手機電話費……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至少要進賬400,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

通常,房奴是指那些不堪房價重負,以個人居住為目的,為買房、供房不得不犧牲生活質(zhì)量,迫不得已為“房”所“奴役”的個體購房者。對“按揭”一詞也有一種形象的說法,大概是說房價較高,購房者無力一次性付清,只好按揭貸款,于是就被10年、20年地“按”住,一層層地“揭”。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jīng)在深圳對部分20~35歲的購房青年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這份名為《城市差異對青年購房者幸福感的影響》的調(diào)查報告顯示,90%的深圳購房青年認為自己屬于中等收入階層(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但購房后自己就成為了無產(chǎn)階層:

在生活狀況方面,深圳82.6%的人在購房后去飯店吃飯的頻率減少,76%的女性買衣服的開支明顯縮減、逛街的次數(shù)減少,69.2%的人高檔休閑次數(shù)減少、旅游次數(shù)減少且持續(xù)時間變短,旅游地點也以就近為主。

在家庭狀況、代際關(guān)系方面,74%的人因父母出錢支持自己購房而非常愧疚,45%的人購房后明顯減少在父母面前盡孝(買東西給父母);在夫妻關(guān)系方面,70%的人購房后夫妻關(guān)系惡化,雙方的脾氣變差,爭吵較頻繁。

在工作與社交狀況方面,86%的深圳購房青年認為購房后工作的重要性明顯增強,63%的人與朋友聚會的頻率減少,85%的人認為購房后的經(jīng)濟壓力使個人的發(fā)展受到了較大的限制。當然,也有25.3%的職場人認為“房子讓自己在這個城市奮斗更有安全感”,或許房子也可以“逼迫”年輕人不斷奮進。89%的深圳購房青年認為購房后自己或家庭的壓力明顯增大,其中75%的已婚夫婦5年內(nèi)沒有生育小孩的打算。僅有15%的深圳購房青年認為購房后比以前更幸福。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證實了人們的普遍感受。以北京為例,由北京工業(yè)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10年北京社會建設(shè)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北京城鎮(zhèn)居民戶均可支配收入6.4萬元,按照2007年13940元/平方米的平均房價計算,購買一套普通商品房要花掉一個家庭25年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說,從戶均收入來看,估計北京居民買一套房需要25年。

談及房價收入比,當代行為金融學(xué)主要創(chuàng)始人羅伯特·希勒曾經(jīng)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在深圳、上海以及其他中國主要的城市買房,房子的價格實際上是數(shù)倍于他們的年收入的。我們在加州用電腦分析房價和收入比,看到的數(shù)字是8倍和10倍,我們就覺得太高了,而深圳房價和收入比接近36倍,我感到擔憂。

買房本來是一種消費,可是對于中國的普通家庭而言,人們?yōu)榱速I房,不僅要花光所有的積蓄,而且為了還房貸還要承受沉重的負擔,自己倒成了房子的“奴隸”。

因此,為了擺脫房子的魔咒,需要改變的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我們必須重新習慣這樣的思維模式: 房子,并不能代表我們生活的全部幸福。三毛說過的一句話值得我們自省: 有時候,我們要對自己殘忍一點,不能縱容自己的傷心失望!

事實上,很多人正是因為成了房奴,沉重的壓力使生活變得支離破碎。因此,有了房子也未必就擁有了幸福。幸福的關(guān)鍵還是看你如何對待生活,但無論怎樣,我們都不能成為自己工具的工具。蝸牛爬得如此慢、費力和辛苦,就是因為它要馱著自己的房子過一輩子,它要為那個殼終生服役。

在多數(shù)人的記憶深處,筒子樓、大雜院、三代同居一室是孩提時代的記憶,可是今天,被高樓大廈包裹著的我們卻沒有了過去的那種寧靜與祥和。我們父輩覺得奢侈的東西,在我們這一代眼中已經(jīng)成了必需品,這就是進步,而我們也必須要為這樣的進步付出代價——成為房奴,這是這個時代造就的一個特殊群體。

在《2007中國年度散文》中曾經(jīng)收錄過這樣一段對如何看待房子極為恰當?shù)拿枋?,值得我們深?

人不能背著房子走路,那樣會把魂丟了的。真的要住,那就回家在自家地里建房,砌一座真正的房子,不是那種別墅,而是老家最普通的那種,連天接地,坐北朝南,有雞飛狗跳,有春夏秋冬,那才是真正的房子。

現(xiàn)在人們住的只能勉強叫房,根本不能叫屋,更不配叫宅。“屋”是四壁完整、基頂俱全的一個獨立系統(tǒng);而“宅”是有院落的,屋前屋后,有樹有景,那是個生動豐富的系統(tǒng)?,F(xiàn)在的房子,夸張地說充其量是一個“位”,如同公共汽車上的一個座……

人不能給自己造一座山。房子源于山水草木,乃大自然賜予人的禮物,可它何時變成人身上的一座山了呢?人對房子何以變得敵視?

 我們何以變成自己工具的工具了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