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366年,朱元璋還是小明王節(jié)制下的吳國公時,就已流露出對儒家文化的歸化和向往。元末紅巾軍起于民間秘密會社,朱元璋的勢力也由此坐大,現在他以正統(tǒng)自居了,就像一個離開了水田的農民,趕緊洗去腳上的泥巴,做自己的叛徒。朱元璋出身草莽,讀書不多,這時卻突然爆發(fā)出了一種狂熱的文化激情,命有司到處訪求古今書籍,他還對侍臣詹同等人說,每于宮中無事,常取孔子的書來讀,像節(jié)用愛人使民以時這樣的話,真是治國良策,“孔子之言誠萬世師也”。
1368年8月,帶刀舍人周宗上疏,建議天下府州開設學校。朱元璋采納了這一建議,于第二年詔令全國府、州、縣設儒學,初定各學生員名額,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南京雞鳴山下的國子監(jiān)則為中央官學,是為天下遍設學校之始。
在朱元璋看來,“治國之要,教化為先,教化之道,學校為本”,學校是籠絡天下士子,專門出產新政權需要的各級官僚的養(yǎng)成所。政府在制度上對學校予以保障:府學一千石,州學八百石,縣學六百石,應天府學一千六百石,各設吏一人,以司出納,師生月給廩米一石,教官俸如舊。學校禁例十二條、地方官朔望視學制度以及府州縣學歲貢制度,以及國子監(jiān)學規(guī)“五十六款”等后來都成了明代祖制的重要部分。一個青年士子只要入了學,取得生員資格,就成了社會特權階層的一分子,可以享受國家免費伙食的待遇,可享受免其家二丁差役的優(yōu)待,也可以升入國子監(jiān)成為監(jiān)生,獲得選官資格,他們所穿著的御制?#91;衫,也與普通庶民有明顯區(qū)別。
明初的國子監(jiān)雖稱國家最高學府,卻并非一個讓士子皓首窮經研究學問的地方,它實際上是一個官員培訓機構,安排的課程除了四書五經等這些儒家經典,更有《御制大誥》《大明律令》這樣的政府文件。國子監(jiān)的學規(guī)至為嚴厲,首任國子監(jiān)祭酒宋訥最初制訂的二十七款監(jiān)規(guī)中,赫然排在第一款的即是“敢有毀辱師長用度生事告訐者,即系干名犯義,有傷風化,定將犯人杖一百,發(fā)云南地面充軍”。專門記述國子監(jiān)歷史的《南雍志》中,記載的名種刑罰名稱計有痛決、充軍、罰充吏役、枷鐐終身、餓死、自縊死、梟首示眾、凌遲等,這哪是一所學府,簡直與死亡訓練營無異了。
國子監(jiān)生入學后不久就要為民事奔走全國,恐怕這也是明初的特例。1383年秋,命給事中及國子生、各衛(wèi)舍人分行天下,清理軍籍。1387年,命國子監(jiān)生武淳等分行天下州縣,丈量田地,編制魚鱗圖冊(因這種書冊狀如魚鱗而得名)。1394年,遣國子監(jiān)生分行天下,督修水利,行前,朱元璋告諭諸生:周朝時實行井田制,遇上洪澇,造成的災害都不大,到了秦朝,廢除了井田制,一些水利設施被破壞了,所以現今必須從山川河流的走向和實際地貌出發(fā)來興辦水利,“今遣爾等分行郡縣,毋妄興工役,毋掊克吾民?!弊寚颖O(jiān)學生去擔當社會公共事務,藉此讓他們體察民生之艱難,鍛煉他們辦事的才干,是明初以社會之事任用學生之成績。朱元璋所要求于文人的,絕非后來那樣不習世事,一味沉溺于八股制藝的束手游談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