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著名媒體的書評

非洲國 作者:(英)馬丁·梅雷迪思


在邁入獨立時代的50年間,非洲的命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歐洲殖民列強的離開,許多新生國家在世人的歡呼與掌聲中相繼誕生。獨立時代伴隨著一段經濟繁榮期翩翩而至,一切似乎都充滿了希望。

在國際舞臺上,非洲國家引起了相互對立的兩大集團的垂涎:非洲成了冷戰(zhàn)時代誰都輸不起的角逐場。

今天,非洲成了悲觀失望的代名詞。它的諸多災難禍患——戰(zhàn)爭、暴政、腐敗、干旱——實在是令人不寒而栗。世界上,沒有哪個地區(qū)的人民會感覺如此惶惶不可終日,也幾乎沒有哪個非洲國家能夠僥幸逃脫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命運。

問題出在了哪里?哈羅德·麥克米倫的“變革之風”如何變成了托尼·布萊爾的“世界良知的傷疤”?這塊廣袤的大陸,擁有如此豐富的資源、多彩的文化與歷史,卻在區(qū)區(qū)兩代人時間里就變得如此貧困而絕望,這究竟是怎么了?

馬丁·梅雷迪思緊緊扣住關鍵人物、重大事件和中心主題,以引人入勝的敘事手法描述了獨立時代的歷史,試圖探究和闡釋非洲過去半個世紀、乃至今天依然面臨的包羅萬象的諸多問題。從20世紀60年代那令人眼花繚亂的狂熱激情,到“暴君來臨”,繼而轉瞬之間江河日下,任何一位讀者,若想探求非洲何以至此,又何以能夠走出困境,《非洲國》是一本必讀書。 

——美國《公共事務》雜志(Public Affairs)

梅雷迪思這部關于非洲現(xiàn)代歷史的著述是一部恢宏巨作,它之所以價值不凡,與其說在于它精辟的分析和獨到的洞察力,不如說在于它是一部可讀性很強的著作,加之沒有絲毫空洞玄虛的學究習氣,堪稱過去十年中關于非洲最具分量的一部重要著作。全書大致按照編年體寫法——從充滿希望的獨立時代,直到充斥著累累惡行(如發(fā)生在盧旺達、達爾富爾、津巴布韋、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的事態(tài))的今天,梅雷迪思帶領我們跨越整個大陸,歷覽諸多重大事件,完成了一次令人豁然開朗、又使人筋疲力竭的旅程……使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梅雷迪思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了一名傳記作家的天賦,像筑造民族主義豐碑之基礎一樣,小心翼翼地塑造出納賽爾、恩克魯瑪以及海爾·塞拉西一世等英雄形象,卻又在隨后的章節(jié)里,徹底摧毀掉那一座座如出一轍、類似神話般虛構的殿堂。在關于比夫拉和尼日利亞內戰(zhàn)的章節(jié)中,梅雷迪思描繪出一幅極其恐怖的圖畫,一次次良機被浪費殆盡,頻頻發(fā)生的種族仇殺與掠奪成性的機會主義勢力同流合污,導致了苦難與暴亂循環(huán)往復的怪圈(西方干預的結果只能是火上澆油)。梅雷迪思的觀點很簡單,那就是:權力產生腐敗,而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這一規(guī)則存在例外,但極其罕見(其中要首推桑戈爾和曼德拉),卻格外引人注目,這也恰恰證明了梅雷迪思的觀點的合理性。故且不論梅雷迪思對非洲大陸未來的悲觀態(tài)度是否有理有據(jù),在這部史書中,他以扣人心弦的筆觸生動地講述了“人類搖籃”所普遍面臨的災難禍患。

——美國《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是對非洲境況作出的一份入木三分的調查分析報告……梅雷迪思所言不虛,非洲開啟獨立時代50年之后的今天,這片大陸的前景看上去似乎比以往更加黯淡。梅雷迪思明確斷言,那些權欲熏心的“大人物”和統(tǒng)治精英們,為了攫取個人財富,實在是把非洲害慘了。與那些簡單地抨擊西方犯下錯誤,將非洲大陸引入歧途的觀點不同,梅雷迪思認為,有相當大量的錯誤只能靠非洲自己去撥亂反正。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W. F.迪茲

任何準備參與抗議本周在蘇格蘭舉行的八國峰會示威游行活動的人,都應該瀏覽這卷令人心碎而又嚴肅理性的著作。馬丁·梅雷迪思精彩地敘述了現(xiàn)代非洲的苦難境遇,內容翔實,涉獵廣泛,震聾發(fā)聵,蕩氣回腸。在夾敘夾議之間,梅雷迪思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西方各國政府的空談與偽善,批評它們將非洲這片大陸搞得每況愈下。

 ——蘇格蘭《星期日郵報》(Sunday Mail)

《非洲國》是一本內容厚重的書,也是一本閱讀起來頗為輕松的書。不同于當下的時髦風氣,這本書相當通俗淺顯、而又坦誠率直。馬丁.梅雷迪思以平鋪直敘的方式撰寫了非洲現(xiàn)代歷史,既沒有偽知識分子的矯飾,也沒有性描寫,更沒有后殖民時期的焦慮感。依照時間先后順序,他論及了每一個非洲國家,講述它們獨立之后所發(fā)生的故事。閱讀此書實為一件樂事。非洲的當權者們不會喜歡這本書……在這些強人中間不乏惡魔般的人物。梅雷迪思坦誠直率、客觀理性地記述了他們的政治生涯……或許這些暴君的故事很富戲劇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梅雷迪思冷峻地拆毀掉若干非洲英雄的形象,相比之下更具有發(fā)人深省的啟示性……梅雷迪思的這部著作令人信服地表明,首先是、也主要是由于糟糕的領導,才導致了這片大陸的衰敗。 

——美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