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敬叔沒有等老師發(fā)話,事實上老師還真不好意思發(fā)話,所以南宮敬叔主動地走過去,用一個罐子從水池里灌了水,拿了過來。
右坐之器原本裝著水,立得很正。守廟的人接過水罐,向里面倒水,水越來越多,直到裝滿。這個時候,右坐之器猛地倒了下來,里面的水都倒了出來。
"哇,果然啊。"孔子很高興,盡管倒出來的水濺了他一腳。
南宮敬叔把右坐之器扶起來,守廟的人再向里面倒了一點水。然后南宮敬叔的手松開,果然右坐之器就歪歪斜斜地立著。之后,守廟的人繼續(xù)向里面倒水,右坐之器一點點正起來,水裝到一半的時候,右坐之器完全立正了。
"嗯,哪有滿了而不倒的東西呢?"嘖嘖稱奇之余,孔子有了一番感慨和領悟。
"老師,那么,要讓滿的東西不倒,有什么辦法?"南宮敬叔問道。
"有啊,就是把里面的東西弄出來一些,不要讓它那么滿。"
"那,對應到人呢?"
"地位高的,要謙恭;事事圓滿的,要謙虛;富有的,要節(jié)儉;出身尊貴的,要平等待人;聰明的,要能吃虧;勇敢的,要保持畏懼;口才好的,要敢于認錯;博學的,不要賣弄高深;能看透世相的,要讓自己糊涂一些。這樣的做法,就是減損自己,避免太滿。能做到這一點的,都是最有德的人啊。所以,《周易》里說:將要滿的時候不自己減損反而增加的,最終一定會受損;將要滿的時候懂得自損的,結果一定會很好。"
以上原文見于《說苑·敬慎》。不過,隨同孔子的不是南宮敬叔而是子路。但是子路并沒有隨孔子去過洛邑,因此事實上應該是南宮敬叔。
原文如下(節(jié)選):
孔子喟然嘆曰:"嗚呼!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
孔子曰:"持滿之道,挹而損之。"
子路曰:"損之有道乎?"
孔子曰:"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闇;是謂損而不極,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損而益之,故損;自損而終,故益。'"
(按:《史記》中孔子三十歲之前去洛邑,明顯有誤,歷來不被采用,本書也不采用。現(xiàn)流行說法是孔子在魯昭公二十四年去洛邑,可是,此時正是王子朝之亂,老子被脅從。兵荒馬亂之中,孔子怎么可能去?去了怎么能見到老子?又怎么能考察?因此,本書也不采用。
據(jù)《禮記·曾子問》: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有食之。"據(jù)《史記》:魯昭公二十一年,日食。
因此,可以確定地推斷,孔子前往洛邑是在魯昭公二十一年。
另,據(jù)《孔子家語》,孔子還曾經(jīng)"訪樂于萇弘",而其他典籍中沒有這項記載。以當時萇弘的地位,孔子恐怕難有機會見到,即便見到,恐怕也沒有時間探討音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