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利堅亂想(2)

新聞人的江湖 作者:章敬平


領(lǐng)會到它的匠心獨運,我對新聞博物館的興趣陡然大增。

新聞博物館還是一個活的博物館。它不僅存留歷史,還與時俱進每日更新。博物館的二樓,有一條名為“今日頭版”的走廊,走廊上懸掛著美國和世界上400多份報紙的“今日頭版”。我仔細地抽查了幾分報紙的出版日期,果真是當天出版的報紙。來回逛了兩遍,華文媒體中,我只看到香港的《蘋果日報》孤獨地掛在走廊中。

三樓展廳,一張張發(fā)黃的舊報,完整再現(xiàn)了500年來美洲報紙的流變。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時事新聞,是一個公證員在墨西哥撰寫的1451年危地馬拉的大地震。我在美國新聞史上看過這段歷史,三個月前在報社內(nèi)部討論四川大地震采訪報道業(yè)務(wù)時我還舉過這個例子。現(xiàn)在,親眼看到這份殘舊的雜志模樣的報紙,隔著一片玻璃靜靜地臥在那里,內(nèi)心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動,我請馬來西亞的一位同行幫我留了一個影。

旅行中,我很少有興趣到處留影,但在新聞博物館,我留了兩次影。第二次是看到1900年《洛杉磯時報》對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報道,我靠近那張報紙,和那張報紙上的圖文合影留念?;仡^想想,我還少了一次留影,我應(yīng)該站在銘刻“新聞是歷史的初稿”(英文)的那堵墻下拍張照片的。記得香港第一才子、《蘋果日報》社長董橋先生寫過一個小冊子《歷史的初稿》,七八年前我的一個同事將那個小冊子送給了我,我從此有了撰寫歷史初稿的沖動,我的《拐點: 影響中國未來的12個月》等書,就是這種沖動的產(chǎn)物。

看美國各個大報對100年來重大歷史事件的報道,我發(fā)現(xiàn),十年來我在各家報館的學習、探索和實踐,大多數(shù)是人家早就玩過的“老把戲”。比如說,號外、通欄標題、超大字號,美國從便士報時代就這樣玩,而我們還曾在個別報館看到編輯們?yōu)榇顺臭[: 該不該這么干?能不能這么干?

新聞博物館褒獎了美國新聞史上為新聞而死的戰(zhàn)士們,滿是彈孔的防彈背心,已經(jīng)生銹的貝雷帽,被子彈打得滿目瘡痍的汽車,死者的照片。面對越南戰(zhàn)爭中死于地雷的著名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兩個香港記者念出了他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距離炮火不夠近。”

一樓展廳中有很多普利策獎獲獎?wù)掌?,半個世紀以來,記者們拍自泰國、伊朗、盧旺達等地的照片,看得人心中發(fā)抖: 一個人掄起一張椅子朝一個吊在樹上的人狠命砸去,圍觀的人群中,有的人臉露笑容;一排被蒙面的人或跪或立,一排持槍的人朝他們掃射--我相信這樣的照片,可以讓我們更為真實地認識這個世界。

離開博物館前,我去五樓看了9·11事件中的新聞記者們,在現(xiàn)場,他們有的留下了歷史,有的留下了自己。在飛往華盛頓的航班上,我和《環(huán)球時報》的王文討論過新聞記者的極致狀態(tài),為新聞而來,為新聞而死,或許就是極致狀態(tài)之一種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