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解釋一下《孝經(jīng)》怎么會有今文與古文兩個版本的。當年秦始皇焚書時,將大部分的經(jīng)書都焚毀了,《孝經(jīng)》也沒能幸免。但古人讀書的方式主要是背誦,書雖然可以焚燒,但儒生腦子里記誦下來的書卻是燒不掉的。好在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等秦朝一滅亡,儒生就憑著記憶,將那些焚燒了的書又背了出來。這些在漢朝初年靠儒生記憶背下來的書,是用漢朝當時流行的隸書書寫的,就被稱作是今文經(jīng)。出人意料的是,幾十年之后,有人在孔子故宅宅墻中又發(fā)現(xiàn)了一些古書,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書是使用秦朝時的篆體字書寫的,這相對于漢朝的隸書就算是古文了,一般就稱呼它們是古文經(jīng)。其中就有一本《孝經(jīng)》。而漢儒背寫出來的那本就是今文《孝經(jīng)》。收錄在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孝經(jīng)》就是以今文《孝經(jīng)》為底本,唐玄宗作的注釋。但唐玄宗的這個御注版本一出,隨即在天下風(fēng)行。這倒讓從西漢以來今、古文《孝經(jīng)》并行的局面徹底改變。古文《孝經(jīng)》漸漸鮮有人知曉。
今、古文《孝經(jīng)》兩個版本之間差別到底有多大呢?據(jù)我的比對,主要就是這三條:一、古文《孝經(jīng)》比今文《孝經(jīng)》多出了一個24個字的《閨門章》,其他的內(nèi)容大體相同。二、今文《孝經(jīng)》分十八章,古文《孝經(jīng)》分出了二十二章。三、今文《孝經(jīng)》的《感應(yīng)章》,在古文《孝經(jīng)》中是在《廣至德章》后面,而不是排在倒數(shù)第二章。
朱熹認為今文《孝經(jīng)》是假的,古文《孝經(jīng)》是真的。但古文《孝經(jīng)》里也有很多文字存疑,是后世儒者的解經(jīng)文字"別子為宗"。他的《〈孝經(jīng)〉刊誤》徹底打破了漢代以來《孝經(jīng)》的編排次序,以古文《孝經(jīng)》為底本,將《孝經(jīng)》分為經(jīng)和傳兩個部分。同時還刪去了原經(jīng)的200多字?!缎⒔?jīng)》文本的經(jīng)典性被朱熹玩了一次顛覆。
朱熹的搞法,并沒有得到大多數(shù)后人的認同,人們在習(xí)慣上仍然承認唐玄宗所注釋的《孝經(jīng)》,分成十八章,而對古文《孝經(jīng)》一直也沒有重視起來。筆者分析,這里面的原因,一是古文《孝經(jīng)》與今文《孝經(jīng)》差別并不大,二是人們一旦習(xí)慣了《孝經(jīng)》十八章的"定數(shù)",朱熹打亂經(jīng)文重排就形同惡搞了。正如人們習(xí)慣了《老子》八十一章的"定數(shù)",任何人再怎么認為原文散亂錯誤,費心重編一個新的版本出來,也最多只能是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