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節(jié):廣要道章第十二(1)

大愛:《孝經》的密碼 作者:王扉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民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硯池堂本《孝經》第十二章

【釋要】

孔子在開宗明誼章所提到的"要道"二字,在這一章里作了充分具體的說明,并談到了實行要道的四種對策:孝、悌、樂、禮。其中最重要的是禮,而禮說到底就是一個敬字。老話說"敬人一尺得一丈",只有敬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敬重。

【通解】

孔子說:"教育民眾相親相愛,沒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教育民眾恭敬和順,沒有比敬愛兄長更好的了。轉移風氣、改變舊俗,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了。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

"我所說的禮,也就是敬。所以,你尊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會喜悅。敬愛一個人,卻能使千萬人喜悅。所尊敬的對象雖然只是少數,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因此,孝才被稱為至德要道。"

【硯池堂夜話】

啟功細說乾隆假孝"宮心計"

很多人知道我喜歡書法,問我當今國內書壇最為推崇的大師是誰。我的回答從來都是不假思索,不做第二人想,就是啟功。2005年夏天,我從深圳休假回京,正趕上啟功老先生仙逝。于是,借采訪之名去了先生的靈堂拜祭后,又參觀了先生的書房,印象深刻。斯是陋室,先生德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啟功先生生前曾講述過他的家世:姓氏、世系以及家族史。其中講《我所知道的乾隆與和親王》一節(jié)中,有頗多有趣的細節(jié)。比如關于他為什么叫啟功。是因為他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雍正的第四子名弘歷,他繼承了皇位,這就是乾隆皇帝。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晝,只比弘歷晚出生一個時辰,當然他們是異母兄弟。乾隆即位后,封弘晝?yōu)楹陀H王。他這支就是和親王的后代。弘字輩往下排為永、綿、弈、載、溥、毓、恒、啟。永、綿、奕、載四個字是根據乾隆恭維太后的詩句"永綿奕載奉慈幃"而來的。"奕"有高大美好的意思,全句意為以永久、綿長的美好歲月來敬孝慈祥的母親,也可謂極盡討好之能事了。溥、毓、恒、啟四個字是后續(xù)上去的。

乾隆為什么要如此恭維太后呢?說來故事就長了。按清制:某后妃生了孩子,必須交給另外的后妃去撫養(yǎng),即母親不能直接撫養(yǎng)親生的兒子,目的是避免母子關系過于親密而聯合起來有所企圖,甚至謀求皇位。這是皇室和皇帝最忌諱的事,為此不惜割斷母子之間的血緣親情,用心可謂良苦。和親王是雍正耿氏妃所生(后被封為裕妃,地位在諸妃之上,死后被尊為純愨皇貴妃),而撫養(yǎng)他的恰恰是乾隆的生母(雍正時封為熹妃,乾隆即位后,稟雍正遺命,尊為孝圣憲皇太后)。而乾隆生下后又被別人所撫養(yǎng)。人的感情是復雜的。雖然天下的母親沒有不愛自己親生骨肉的,但對自己從小就把他拉扯大的孩子也會產生深厚的感情;而對雖為親子,卻從來沒親自撫養(yǎng)過的孩子,感情上就未免容易隔閡或疏遠。乾隆的生母就是這樣的人,她雖不是和親王的生母,但從小把他撫養(yǎng)大,對他感情非常深,喜愛的程度遠遠超出親生兒子乾隆。乾隆長大后當然非常了解這種感情和這層關系,特別是當了皇帝之后,更不得不時時加以提防。因為自己當了皇帝,生母就是太后。太后在清朝有很大的權力,甚至是廢立大權。乾隆總擔心太后因喜愛和親王就借故廢掉自己而立和親王,所以乾隆不得不采取極為謹慎、周密的策略和辦法。他一方面對太后十分恭敬,晨昏定省,禮儀上格外尊崇,甚至大興土木,修建大報恩寺(即后來的頤和園主建筑)為太后做壽。另一方面就是處處帶著太后,表面上是向外界表示母慈子孝,自己時時侍奉在太后的左右,實際上是隨時看著她,隔開她與和親王的聯系。與其交給別人看著,總不如自己看著更放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