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顧準在精神上從未屈服過。只是,自然的肌體抵抗力畢竟敵不過病魔的強力侵襲。顧準的身體,還是一天比一天衰弱了下去。
顧準曾頑強地為生命的延續(xù)斗爭過。雖吞咽極難,仍強迫自己多吃一點,以增強肌體抵抗力。每天輸液的時間,多至七八小時,少則五六小時。在病榻上,他忍著不能輾轉反側之苦,后加副鋪板以使臥床稍舒適些。
因顧準所患是中心型肺癌,有個雞蛋大小的腫瘤長在心臟旁邊、主氣管分叉的左側,致使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既不可動手術切除,又不能照光,唯有化療可行。盡管,顧準原本對中醫(yī)的科學性多有異見,但老友們的好意豈好拂逆,再說,萬一能夠治愈呢?于是顧準在化療的同時,對中醫(yī)治療方法兼而采之。
化療頭幾天,反應還不錯,咯血也略有減少,似見轉機。但到了11月下旬以后,病況顯著惡化,脈搏加快,從原來每分鐘40-50次增至100次左右,到最后病危時,更至140-150次,呼吸困難,竟日竟夜不能離開輸氧。12月1日下午6時左右,顧準憋氣嚴重,一度病危。①
深邃的人生絕響
1974年12月2日,北京非常陰冷,窗外寒風呼嘯。
是日晚上,病榻邊,陳敏之、駱耕漠、陳易等人,還在為略顯平穩(wěn)的顧準梳洗、安頓。這時,顧準神志還非常清楚,雖口齒不清、說話困難,但還是像往常那樣督促陪床的人回家休息。在顧準沙啞的聲音一再催促下,他們都先回去休息了。①
此時,病床旁邊,只有吳敬璉一人。
可吳敬璉剛睡下不久,即被前來搶救的醫(yī)生護士雜亂的腳步聲驚醒了。
12月3日零時剛過,顧準便溘然長辭。
當吳敬璉和一個護士一道,推著顧準遺體走向太平間時,在推車的路上,顧準臨終一幕,始終浮現(xiàn)在吳敬璉面前。
吳敬璉后來回憶道:“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親眼目睹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寂滅消逝。而這次眼看它消逝的,竟然是這樣一個疾惡如仇卻又充滿愛心、才華橫溢、光彩照人的生命,不能不使人黯然神傷?!雹?
盡管顧準已遠離塵世,但在精神上,始終給予吳敬璉強有力的支撐。
在多次被流放期間,顧準閱讀了大量中外名著。
顧準希望,通過這種追本溯源的方式,理清東西方文化差異,探索讓民主與科學在中國扎根的根本性途徑。
他不僅用自己的諄諄教誨,糾正了吳敬璉經(jīng)濟思想中“左”的部分,更用自己的生命,為國人樹立了一座高聳的學術豐碑。他讓吳敬璉今后更加懂得,如何將弘揚真理與造福世人有機結合起來。
從1956年到1974年,吳敬璉與顧準相識相知長達18年之久。盡管在以后的治學過程中,吳敬璉走了另一條更為現(xiàn)代性的道路,但顧準的經(jīng)濟思想與人格境界帶給吳敬璉的影響,卻是顯著而深遠的。
①羅銀勝:《顧準的最后25年》,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頁。
①吳敬璉、邢小群:《我與顧準的交往》,《百年潮》1997年第4期。
①吳曉蓮:《我和爸爸吳敬璉》,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頁。
①吳敬璉、邢小群:《我與顧準的交往》,《百年潮》1997年第4期。
①魯嘉賓:《信陽事件的前因后果》,《領導者》2009年第1期。
①羅銀勝:《顧準的最后25年》,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125頁。
②高建國:《拆下肋骨當火把--顧準全傳》,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445-448頁。
①吳敬璉:《中國需要這樣的思想家》,見《吳敬璉自選集(1980-2003)》,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2003年版,第609-618頁。
②鄧加榮:《登上世紀壇的學者:孫冶方》,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56-57頁。
①吳曉蓮:《我和爸爸吳敬璉》,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版,第88-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