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開業(yè)的時候是17世紀,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當時的“后廠”只能是手工作坊,因此有人稱為“前店后場”或“前店后坊”。而達仁堂開辦的時候已經是20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yè)已經相當發(fā)達,中國的工業(yè)包括制藥業(yè)遠遠落后發(fā)達國家。中成藥能不能實現(xiàn)工業(yè)化生產,當時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但是樂達仁卻敢為人先,天津達仁堂首先建起了一個占地八千多平方米的“天津達仁堂制藥廠”,包括一座生產大樓和一座倉庫大樓,開鑿了深水機井并建立了水塔,還破除了“中藥不能用洋機器制造”的迷信,使用現(xiàn)代化機器替代了一部分笨重的手工操作。樂達仁還進口了冷凍機,建立了冷藏室,用以貯藏容易腐爛變質的藥材和藥品。這時的達仁堂已經不再采用傳統(tǒng)中藥鋪“斗房”、“刀房”、“碾房”之類的分工方法,而是采用現(xiàn)代企業(yè)的方式來劃分職能部門,分成了“軋藥處”、“熬藥處”、“裹藥處”、“切藥處”和“印刷處”。這在當時的中藥業(yè)來說,都是新鮮事兒。當“電碾子”飛快地轉動起來時,那些推過石碾的工人們都高興地說:“這回可好了,咱們當小毛驢總算當?shù)筋^了?!?/p>
達仁堂在經營管理上繼承了同仁堂“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和“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理念,以及同仁堂的一整套管理辦法,但又有自己的發(fā)展和改進。樂達仁在德國參觀過很多大藥廠,學到不少管理方法,也將其融合在對達仁堂的管理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時中國的傳統(tǒng)店鋪里,員工都是在店里搭鋪住宿,晚上搭,白天收。但是隨著規(guī)模的擴大和管理的需要,這種方式已經遠遠不適應現(xiàn)代化工商業(yè)的要求了,因此,達仁堂在離估衣街不遠的五馬路蓋起了二十多間嶄新的職工宿舍,既改善了工人的居住條件,又便于管理,更能吸引有技術的工人到達仁堂來。樂達仁還鼓勵員工們學英文,多接受新鮮事物。因此,達仁堂的資本日漸雄厚,規(guī)模也迅速擴大。從1917年開始,天津達仁堂先后在長春、青島、大連、福州、長沙、西安、鄭州、開封、香港等地開設了分號,連同原在北京、上海、漢口、天津開的店,最多時共有十八家。20世紀30年代中期,達仁堂年營業(yè)額高達七八十萬銀元,資產增長了二十倍。
分號繁多,給達仁堂的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保證各分號的服務質量,就需要樂達仁以創(chuàng)新的精神來解決了。因為同仁堂從不設分號,沒有這方面的管理經驗可資借鑒。其他各房開的店雖有設分店的,但沒有達仁堂這樣多,分布地域這樣廣。為此,樂達仁動了不少腦筋,并且在實踐中反復摸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主要有:所有的達仁堂分店都有一致的招牌,除正楷書寫的達仁堂牌匾之外,兩旁都有從同仁堂拓來的牌匾“靈蘭秘授”、“瓊藻新栽”;各分號的查柜(經理),都要按期向總管理處寫號訊、匯報業(yè)務;各分號只能售達仁堂生產的成藥,并且由總號統(tǒng)一配送;有條件的規(guī)模較大的分號,由總號供應統(tǒng)一配方、統(tǒng)一炮制加工的藥粉,自行制丸、包裝;包裝方式和外觀都要與總號的一致;各分號必須按市價出售,不搞二次批發(fā),也不準代銷,并且不賒賬,更不打折扣。因此,早在20世紀30年代,達仁堂已經成為工商一體化的國藥集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