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jié)領導“兩彈”攻關(1)

聶榮臻的非常之路 作者:周均倫


蘇聯(lián)專家全部撤走,五院領導到北戴河向聶榮臻匯報。

他們表示:蘇聯(lián)專家從不幫助我們搞研究設計,這方面的工作都是五院科研人員自己進行的。

現(xiàn)在他們撤走,對我們影響不大。

設備、資料方面的某些困難,五院經(jīng)過努力,可以克服。

現(xiàn)在最困難的是原材料問題。

話雖這么說,但神態(tài)上還是帶有明顯的焦急心情。

聶榮臻說,大家不要急,原材料方面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希望五院堅決貫徹毛主席的指示,奮發(fā)圖強,埋頭苦干,下決心依靠自己的專家,把導彈和試驗設備研制出來。

完成了近程地對地導彈的仿制以后,要集中力量迅速研制中近程、中遠程導彈,為國家民族爭氣。

1960年7月6日至8月23日,蘇聯(lián)撤走了在中國核工業(yè)系統(tǒng)工作的全部233名專家。

以后,二機部進一步采取措施,調集人力物力,加速西北核工業(yè)基地的建設,力求盡快建成鈾-235生產線,獲得合格的產品。

調集科技力量,積極探索原子彈的設計、引爆和爆轟試驗等的研究設計工作。

面對困難,聶榮臻要各科研單位更廣泛地收集外國各種書報雜志等資料,參觀各種技術展覽,購買技術專利和先進設備。

以體現(xiàn)“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為輔”的方針。

同時又說,在蘇聯(lián)毀約、帝國主義國家封鎖的條件下,總體上我們必須進一步強調自力更生,把突破“兩彈”的希望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20世紀60年代初,在三年困難時期,“兩彈”研制又遇到的另一個重大困難是糧食嚴重不足的局面。

這竟迫使正在導彈基地、核試驗基地施工的工程兵、鐵道兵部隊疏散或撤走了,許多科技人員也被疏散了。

聶榮臻憂心忡忡。

有一次他對導彈試驗基地的副司令員李福澤說:“你們把部隊和機關的許多人員疏散了,這我沒意見,但聽說,有的單位把直接從事火箭技術方面工作的知識分子也疏散了,有這樣的事嗎?”李福澤回答:“有?!?/p>

聶榮臻說:“你知道莫塞萊這個名字嗎?”然后嘆息著說:他是位年僅28歲的大科學家,在原子物理學上有重大發(fā)現(xiàn)。

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被強征入伍,死在了戰(zhàn)場上,不僅英國的科學界,而且世界上的科學界都對這顆科學巨星的過早隕落,深感惋惜和悲痛。

此后,英國政府規(guī)定,不準征召科學家到第一線作戰(zhàn)部隊服役。

而今,難道我們還不如當時的英國政府嗎?這樣下去,我們的導彈何時才能上天!”這席話,使李福澤深受感動。

他回到基地,把已經(jīng)疏散走了的知識分子請了回來。

后來,聶榮臻把兩個基地嚴重缺糧的情況報告給了周恩來。

周恩來指示部隊緊急籌措了一批糧食調往大漠深處的兩個基地,才解了燃眉之急。

在北京,從事導彈、核武器研究的科技人員,面臨著同樣的困難,他們在副食品嚴重缺乏的忍饑挨餓情況下工作。

聶榮臻深為不安,在報經(jīng)周恩來批準后,以他個人的名義向各大軍區(qū)、海軍“募捐”,請他們支援些豬肉、黃豆、魚、海帶之類的東西,給五院和二機部的科技人員,“募捐”來的東西,比預料的要多得多。

海軍和北京、廣州、濟南、沈陽等軍區(qū),價撥給國防科研戰(zhàn)線一批豬肉、魚、海帶、黃豆、水果等副食品。

在當時,這些都是無比珍貴的東西。

陳毅元帥聽說此事后,對聶榮臻說:“我舉雙手擁護,向各單位‘募捐’,也加上我的名字。”

“科學家是我們國家的寶貝,要愛護,我這個外交部長腰桿硬,也得靠這些人。

我們不吃,也要保障他們起碼的生活。”

在當時,為了同全國人民共渡難關,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都宣布自己不吃肉,他們的孩子,都只吃寄宿學校的普通伙食,回到家里也就是多吃幾塊紅薯或摻了玉米面的饅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