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夢誰先覺(7)

1978歷史不再徘徊 作者:凌志軍


那一個冬天,流浪在全國各地靠乞討為生的公社社員有幾百萬人,其情景之慘,今天人們可能已經不再記得,但是安徽省滁縣的農民朱成友是記得的。十幾年后,他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企業(yè)家,和人民日報社的一位記者談到那時他四處討飯的日子時,雙手還在顫抖。另外一個老農,是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順德縣人,此地一向為中國最富庶的地方,如今老人家徒四壁。北京來的一位官員問他對什么事情最不滿意,他說道:“三十年了,人民公社一是不讓我們吃飽,二是不讓我們說話”。又問他什么時候生活最好,他說是陳濟棠時代。陳濟棠是三十年代當?shù)剀娬啄X,所以這件事讓北京的官員驚訝萬分。

鄉(xiāng)下的人民公社已經淪落到如此地步,但在當時,共產黨的高層領導中真正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仍然極少。李富春是其中一個。他說:“‘文化大革命’給了我們很深的教訓,為什么那么多的民眾把矛頭對準我們的干部?因為共產黨欠賬太多了?!绷硪粋€人是萬里,那一年的冬末春初,他是安徽省的省委書記,他和一個叫花子的對話,也令他永世難忘。當他私訪他治下的淮北農村時,偶遇一個青年,上身著一棉襖,里面光著身子,外面扎一草繩,從破爛的地方綻出棉花。萬里問道:

“你有什么要求?”

小伙子拉開棉襖,拍拍光肚皮:

“吃飽肚子!”

“你這個要求太低了,還有什么要求?”

小伙子又拉開棉襖,再一次拍拍光肚皮;

“把地瓜干換成糧食!”

……

這位省委書記那時上任不久,又是微服簡從,所以青年人并不知道他是何人。不過,一年以后,全中國的農民都會知道他的名字,因為他成為在農村里發(fā)起改革的關鍵人物。此刻,他還不知道怎樣才能滿足這個小伙子的愿望。據隨行的人員后來的描述,他良久無語,熱淚長流。毫無疑問,他所見到的事情令他對人民公社的信念發(fā)生了根本動搖。因為就在當夜,他對隨行的人員提起此事時說:“你看看!一個種地的,自己吃不飽肚子,我們共產黨干了三十年,連人家這么—個要求都不然滿足!我們再不讓他們吃飽飯,總會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吃不飽飯?!边@還算是客氣的說法,不久,他在國務院召開的高層會議上再次提到鄉(xiāng)下的貧窮,話說得更加尖刻:“如果這些情況讓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知道了,不推翻共產黨才怪呢!”

華國鋒這時候的想法,是要將毛澤東生前提出的農業(yè)機械化的設想加以推進。按照這個計劃,中國農業(yè)的機械化要在1980年完成,這當然并非外人所想象的那樣,僅僅是勞動技術的改進。事實上,按照當日共產黨人的設計,農業(yè)勞動改由機械完成,是將土地大規(guī)模地連接在一起的基礎。千百萬農民的勞動,亦將由此集中于統(tǒng)一的意志之下。所以,機械的最重要的意義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可以成為一種統(tǒng)治人的力量,甚至還可以造成一種壓力,讓人民公社的土地制度更快地轉向國家所有的制度。這個計劃在毛澤東時代已經不遺余力地加以推進,到了1977年,有記載說,鄉(xiāng)下的拖拉機已經達到一百五十五萬臺,并且擁有大約一億八千萬馬力的機械總動力。就總量來看,低于美國和蘇聯(lián)而居第三,但若平均到耕地之上,則就少得可憐,而且其中大部分僅為紙面上的統(tǒng)計,實際的機械則有相當部分因沒有配套或者損壞嚴重而不能使用。所以,在1978年1月4日,華國鋒就召開了一次全國的會議,試圖以激昂的號召鼓勵屬下認真對待這件事情。陳永貴在這一天宣布說,現(xiàn)在“已經到了決戰(zhàn)的階段”,因為,實現(xiàn)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遺志“只剩下三年的時間”。陳此時是新領導中位居第八的副總理,他的農民出身和經歷,使得他的演說洋溢著農民的感情,也刺激了臺下那些鄉(xiāng)村官員的熱情。一時間,大廳里掌聲雷鳴,山搖地動,其情景仿佛象征著黨的號召與農民的心愿融為一體。第二天清晨,報界一起開動起來,呼喊著“奪取三年決戰(zhàn)的勝利”。人民日報的社論還說,這是全國農民的最迫切的愿望。(《人民日報》1978年1月5日。)不過,用不了多久,所有的中國人就會知道,所謂“決戰(zhàn)”的計劃,與鄉(xiāng)下實際的情形和農民的心愿相去何其遙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