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說:“阜平縣有個親戚,要招個學(xué)徒的,離家有200多里呢!”
200多里和20多里,在徐向前心目中好像沒有多少差別。
只要能學(xué)個手藝,遠近他都不多想。
他已經(jīng)懂事了:不能靠父母過一輩子,人生的路子要自己去闖。
16歲的孩子要遠行,媽媽心里難舍。
可是,事到如今,只有走這條路了。
晚上,媽媽又求神拜佛。
媽媽從小在她娘家學(xué)會了念佛,嫁到徐家來,請人從五臺山“請”進一尊木頭菩薩,早晨、晚上三炷香。
她還打坐,吃“清口齋”,雞、魚、肉、蛋和蒜、蔥之類的邪味都不入口。
家中發(fā)生了什么難處,她就燒香求佛。
佛祖坐在佛臺上,有眼看不見,有嘴不會說話,它不能說出徐向前此行的吉兇。
阜平,既不在本鄉(xiāng),又不在本縣,是在遠離家鄉(xiāng)的河北省西部。
那里有徐家一個遠房親戚,在縣城南關(guān)開了一個鋪子。
徐向前懷著喜悅和惜別家人的心情,背著個小行李卷,沿著五臺山前崎嶇的山道,步行走向阜平縣城。
頭一次遠行,也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獨立生活邁出的第一步。
他望著高高的五臺山,在冷風(fēng)中走著。
一路上,很少想事,只盼著快快到目的地。
阜平縣城在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山區(qū)。
老百姓說:“平山不平,阜平不富?!?/p>
小小的山區(qū)縣城,四面環(huán)山。
南關(guān),石頭鋪的街道上,長著幾棵古槐樹,古槐和古老的城門,才能說明這兒確實是個縣城。
一個不起眼的門面,字號叫“廣興隆”,其實買賣很不興旺。
這個小店,開始賣的是書和一些雜貨。
老板夫妻二人為內(nèi)外掌柜,另外還有個伙計,是老板娘的弟弟。
小學(xué)徒工徐向前一進店,里里外外的累活、笨活和雜務(wù),都落在肩上。
每天早起晚睡,打水、掃地、倒夜壺、抱孩子。
他雖說與老板沾點親,還是按學(xué)徒的規(guī)矩,先立文書:徒弟跳井與師父無關(guān),學(xué)徒三年,不給工錢,學(xué)滿出師,要謝師一年。
徐向前從小勞動慣了,學(xué)徒工的生活,他倒不覺得苦多少,只是不習(xí)慣寄人籬下的處境。
他忍耐著,默默苦熬。
男老板,是徐向前大姐夫的表兄弟。
表親不算親,姐夫的表兄弟,對徐向前說來,更不算親了。
使他開心的是,這小店賣的書中,有許多是他沒讀過的新書。
每天干完活,便趴在柜臺前,讀著不花錢的書。
他從小愛看書,因為沒錢買,那一次把媽媽的一對耳環(huán)和手鐲偷偷拿去當(dāng)鋪想換錢買書,氣得媽媽要打他的事他記憶猶新。
如今看書,不要錢買,真是機會難得。
開頭幾天,店主人倒也不說什么,過了不久,女老板向店里伙計說了,白天誰都不能看書,要忙店里事,站在柜臺前,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夜晚,不能點燈看書,燈油點不起。
徐向前知道,這是針對他來的。
他只好盡量躲開女老板看書。
店主人的臉,像六月的天,一陣陽,一陣陰。
女當(dāng)家的嘴,一會甜,一會尖,拿人家碗,屬人家管。
徐向前從早到黑被支使得團團轉(zhuǎn)。
一會男主人喊:“柜臺上沒人,去照看呀!”
一會女主人又叫:“孩子哭了,快去抱抱!”
店里另一個伙計年齡比徐向前大,個頭也比他高,身強力壯,卻懶得動手。
他還仗著自己是店家的近親戚,也板起臉,支派徐向前做雜事。
里里外外,大事小事,這邊喊,那邊叫,使他整天腳不沾地地跑。
年景不好,小縣城讀書人少,店鋪一天天冷落,幾天難得賣出一本書。
“廣興隆”的生意,越來越不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