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所向披靡的劍鋒(8)

黨史商鑒 作者:周大江


本書第一章曾提出“激勵敏感區(qū)”的理論,認為在人性深處,存在著對組織的三大方面訴求,即現(xiàn)實利益、行動理念、共同愿景及價值觀。現(xiàn)實利益往往和人的基本需求如生理、生活需求相關,它是一切訴求的基礎。我們可以把這種對“現(xiàn)實利益”基本保障的訴求看做是人的安全感的全部內容。

在不同性質的組織內,“現(xiàn)實利益”內涵是不同的,因此成員對“安全感”的訴求也是不同的。在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的軍隊中,士兵們最大的“現(xiàn)實利益”就是使自己在軍隊內部的人身安全免受來自內部的不公正的和不可預知的侵害,以便自己能在應對組織外部威脅的時候盡量免除“后顧之憂”。在企業(yè)內,員工們最大的“現(xiàn)實利益”則是保障自己的正當權益免受侵害,尤其是工作和收入的穩(wěn)定性;他們最大的“不安全感”在于擔心企業(yè)以任何理由解除雙方的勞動關系,或者是以其他方式侵害其正當權益,比如強制性增加勞動時間或勞動強度、減薪等等。

根據(jù)“激勵敏感區(qū)”的理論,不同層次成員的訴求也是不相同的。最基層的成員如軍隊的士兵和企業(yè)的普通員工,其訴求大多停留在安全感的層次,因此,決定他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的“人心所向”的最根本的手段可以僅僅是保障他們的安全感;而對于中層以上的成員,則必須在此基礎之上,滿足他們對“行動理念”和“共同愿景及價值觀”認同方面的訴求。

因此,真正精明的經(jīng)理都會設法增強員工的安全感,否則,他就會將大量的工資支出用于實際根本沒有產(chǎn)生任何收益的勞資雙方“貓捉老鼠”的游戲之中——原因很簡單,沒有安全感的員工常常會出工不出力,至少是不盡力;但是,只要這樣的員工還在職,企業(yè)就必須給他支付工資,而這部分工資是不會產(chǎn)生任何效益的。當然,那些自恃聰明的經(jīng)理們通常很少會看到這一點。

方 向 感

如果說“安全感”針對的是成員與組織之間的“利益”問題,關系到組織行為中的動機、士氣或動力;那么“方向感”則是針對成員對事物的“認識”問題,關系到組織行為中的方向和方法。

共產(chǎn)黨之所以能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從弱小走向強大,直至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博大精深的毛澤東思想為人們提供了基于一系列“科學論斷”的“方向感”。這種堅定的方向感使共產(chǎn)黨得以堅強面對困難、坦蕩面對失誤、勇敢面對強敵、冷靜面對現(xiàn)實,使整個共產(chǎn)黨陣營在變幻莫測的風云際會中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清醒的判斷。

國民黨則這方面略遜一籌。它始終沒有一個強大而科學的思想體系作為成員的判斷標準和行動指針,最后使組織的終極利益蛻化為統(tǒng)治集團內極少數(shù)人的私利,如“四大家族”和各地方軍閥的利益;其精神穹宇也逐漸被各種腐朽的封建思想所侵蝕。在微觀層面,因為缺乏一個科學、統(tǒng)一和嚴密的思想體系做支撐,使軍隊普遍存在著盲從與麻木,甚至淪為各種落后的思想或幫會組織滋生的溫床。這種魚龍混雜的局面使國民黨陣營成為外強中干的烏合之眾。

國民黨此狀或多或少地源自它所倚重的封建思想中“君貴明,將貴智,兵貴愚” 的理念。它誤以為沒有獨立思想和方向感的軍隊如同被蒙上雙眼的人,可以完全盲從于長官的安排。但它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之處:被蒙住雙眼的人固然容易被人擺布,但是其行動能力也因此大打折扣;重要的是,人企圖對周遭的事物進行判斷是出自對安全感的訴求。這種訴求可以一時被壓制,卻難于永遠泯滅。一旦“覺悟”就會成為“啟蒙者”最忠實的信徒。

“1948年10月16日夜國民黨第60軍中將軍長曾澤生于遼沈戰(zhàn)役關鍵時刻,動員并率領所部在長春市舉行了戰(zhàn)場起義?!薄罢幤陂g,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開展的轟轟烈烈的‘血淚大控訴’,啟開了士兵們的覺悟,教育了相當一部分軍官,成為他們走上新的人生之路的起點。1949年6月,第50軍于九臺誓師南下,進軍鄂西,初戰(zhàn)告捷。后經(jīng)毛澤東批準,入川作戰(zhàn)。此時,這支由起義部隊改編的解放軍官兵,士氣高漲,心中只有一個愿望:為解放全中國建功立業(yè)!”(《心路滄?!?,第2頁)

組織的方向感是否擁有足夠的凝聚力,使人們堅定不移地依照它所指引的方向去努力,還必須倚重于共同思想的力量。作為組織進行判斷的思想源泉,共同思想一方面為組織的決策和行動提供理念支撐和方法指導,另一方面又在更深層次上論證了組織信念和戰(zhàn)略的科學性、必然性和可行性。因此,如果沒有科學嚴密的共同思想作為后盾,組織的方向感是極其脆弱的,不能在變幻莫測的環(huán)境中為組織提供足夠的定力。

人總是企圖對外部事物做出某種判斷,以隨時滿足自己對安全感的本能關注。方向感好比照亮夜行人前程的光亮,無光不足以成行。如果沒有照亮前程的明月,人們就會想方設法自己尋找燈火或其他光芒。明月不僅給人以光亮,還給人以堅定的方向;而自尋的燈火,光不及照十步之遙,明不足辨南北之向。

組織也如是。如果組織不倡導官方的“方向感”,人們非但不會因此而放棄對行動方向探尋,反而會自發(fā)地將眼前的利益或現(xiàn)時安全感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如同一個被蒙住雙眼而被他人牽引的人,考慮最多的只能是自身的安危,而這種對自身安危的警惕也僅僅表現(xiàn)為關注自己是否會在邁出下一步時踩空;過度的焦慮會使人們無心顧及與安全感無直接關系的事情,也不會考慮長久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方向感的缺失會使競爭對手強勢思想的長驅直入成為可能,如同干柴之于烈火。這無疑是組織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