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好書你就是好孩子——學習好讓父母高興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孩子承載了父母全部的愛和寄托。學生時代的孩子最讓父母關注的除了成長就是學習。父母會關注孩子上課的時候能不能聽懂老師講的內容,考試的時候考了多少分,考了多少名次。
如果孩子跟不上老師的思路,考試考不好,家長會比孩子還要著急。
要想父母不過多地為我們擔心,就要好好在學習上下工夫。
【事例一】
初二學生小楊,是一個對學習沒興趣的孩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他都能完成,但是正確率很低。每次考試他都在及格線徘徊,對學習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鑒于他的這種情況,家長決定給他換一所外地的學校。小楊到了另一所學校,一個月后小楊以前的那種狀況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從開始不愿把作業(yè)本給老師檢查,到后來主動要求老師檢查作業(yè)。期中考試,小楊在班上提升了20 個名次。
【事例二】
今年九月份,明明轉學到了北京市海淀區(qū)的一所學校,這個學校的老師很好,同學也不錯。明明在三年級二班,他們班上人不多,二十三人。和他一同轉來的還有一位來自日本的小朋友,她的漢語不太好,平時幾乎不說話。正因為如此,這位小朋友語文成績總是不好。
因此明明每天除了學到自己該學的知識以外,還幫助這位外國小朋友補習功課。
一轉眼大半學期過去了,明明的語文成績直線上升,當他把自己的成績單帶回去以后,父母高興極了。
【事例三】
趙女士在家長會上,看到上五年級的兒子在期末考試中又拿了“雙百”,很高興。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她又犯愁了,這次該給兒子什么獎勵呢?
事情是這樣的,從三年級開始,兒子就對家長提出要求,只要考試成績優(yōu)異,家里就得給他獎勵。第一次,帶兒子吃了一頓肯德基。
之后從肯德基到四驅車,家長盡可能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兒子成績好,家長即使給孩子買東西也感覺高興。
好成績讓家長開心,讓孩子開心。由此可見學習好在帶給孩子快樂的同時也帶給父母快樂。
孩子承載了父母全部的希望,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父母的心。
作為孩子,當然希望父母高興。然而,最能讓父母高興的事情就是學習好。考試考個好成績,得到老師的表揚,這是孩子們給父母最大的安慰。所以同學們在學校一定要好好學習,讓父母高興。
學習好讓父母喜歡你多一點
許多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他們總是以充滿贊嘆的口吻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看某某多聰明,贊揚別人家的孩子,貶低自己的孩子。
在生活中,諸如“你看看你的同桌”、“鄰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
之類的話整天充斥在孩子的耳朵里。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作為孩子,要努力發(fā)揮出自己的特長,讓父母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紅紅與文文是同班同學,兩個孩子從小一起長大,學習成績都比較出色,兩位媽媽經(jīng)常暗地里“攀比女兒”。6 月底,學校舉行期末考試,紅紅考了年級第一,文文卻考得不理想。文文媽媽感到心里極不平衡,整天給女兒臉色看。媽媽趁著放假給文文報了英語、數(shù)學、物理補習班,督促女兒提前學習初三的課程。其間她不斷告誡女兒:“文文,你必須努力學習,一定要超過紅紅!”
從那以后,文文苦不堪言,三天兩頭就要被媽媽劈頭蓋臉罵一頓。
有時候媽媽還不讓她吃晚飯,把她關在小臥室里“閉門思過”。然而,文文的成績并沒有如媽媽所愿,反倒和紅紅越拉越遠。文文越來越壓抑,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
可以說,愛攀比的媽媽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癡心,然而一面攀比一面打擊孩子的習慣,從根本上說,是在慢慢毀掉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動力,來自心理上不斷作出的自我肯定。
家長的打擊最終會讓孩子失去自信,一生碌碌無為。
此外,攀比之后的苛責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孩子如果總聽媽媽說自己不如鄰居及同事的某個小孩,心理壓力會增大,會有被拋棄的恐慌。而當孩子漸漸長大,意識到自己不再合媽媽的意時,孩子向上的動力就會消失,這個時候來自外界的任何影響都無法觸動他們。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都是不同的,許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進行比較,而且總拿自家孩子的短處跟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
這樣做實際上是忽視了孩子之間的差異。
作為孩子,應當讓父母接受并承認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差異,自己也要學會取長補短。孩子應當在父母看到自己和別人有差異之前先看到這種差異。這種差異未必就是差距。孩子跟別人的差異往往是個性形成的開始,而且這種差異更需要父母來加以認同和保護。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和其他人沒有太多的可比性。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固然重要,但是,培養(yǎng)自己的個性更重要。相信自己,解放自己,首先要學會自我賞識??赡芨改笇δ愕慕逃龝行┬睦礤e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去看待你的優(yōu)點,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你的毛病。但是,你要發(fā)揮出你最大的長處,讓父母看到你的長處。